2016年全球油服行業迎來全面虧損最為慘重的一年,中國也不例外。
根據各公司年報,2016年,斯倫貝謝虧損人民幣約116億元,哈里伯頓虧損395億元,貝克休斯虧損187億元,石化油服虧損161億元,中海油服虧損114億元。其中,石化油服在目前已發布年報公司中,也坐上了國內A股“虧損王”的“頭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油價走勢對油服板塊的影響往往具有滯后性,而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對市場的反應更加滯后。有鑒于此,有專家預計,2016年對于中國油服公司而言雖已是寒冬,但更刺骨的寒冷或許還未到來。
史上“最嚴竣”形勢
3月22日,中海油服發布2016年年報稱,公司2016年實現營收151.52億元,同比下降35.9%,歸母公司凈利潤虧損114.56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1.09億元,同比下降1166.8%。
3月28日,中石化旗下石化油服發布2016年年報稱,公司2016年實現營收429億元,同比減少28.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61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2448萬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65934%。
低油價下油氣公司對上游投資的大幅縮減無疑是影響油服業績的最直接原因。中海油服、石化油服在其年報中均稱,2016年,因國際油價持續低位運行,油氣公司投資連續兩年下降。加之油田服務行業產能過剩,工作量和服務價格均大幅下降,終致業績大幅跳水。
以中石化為例,2016 年中石化上游投資同比減少41.1%,為322億元。石化油服主要作業量同比大幅下降,其中鉆井同比下降32%,主要市場服務價格同比下降5-15%;加上部分工程建設項目工期延長、成本費用增加以及變更索賠未達預期,以及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同比增加約6億元。石化油服因此在其年報中坦言,2016年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困難、極具挑戰的一年”。
同期,市場反應更加靈敏的前三大國際油服巨頭——斯倫貝謝、哈里巴頓、貝克休斯也無一例外陷入虧損。
據國際專業咨詢機構Spears & Associates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油田服務市場規模相比2015年減少33%至2213億美元,規模和降幅達到近10年之最,也成為該機構自1996年進行數據統計以來,第一次出現的連續兩年油田服務市場規模下降。
中石油難成“特例”
而相較于石化油服和中海油服的巨虧,油服業務板塊還未上市的中石油似乎更顯低調、平穩。雖然中石油在年初召開的2017年工作會議上宣稱,2016年也是“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業務最困難的一年”,但該集團油服業務(工程技術業務)全年實現了“守住了經營不虧損、自由現金流為正”的目標。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油內部人士指出,之所以能“守住了經營不虧損、自由現金流為正”,是因為“中石油油服板塊的利潤增長點主要是在海外”。
“‘三桶油’中,中石油的海外上游投資項目做得最好,大部分項目是作業者項目,可以主導作業,同時也可以帶動自己的乙方隊伍,即工程服務板塊‘走出去’。目前我們工程服務板塊收入的70%來自于國內,但利潤的60%來自海外,換言之,海外項目的盈利能力要遠高于國內。”這位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解釋。
對于中石油海外項目的盈利能力,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石油經濟研究人士朱潤民表示可以理解,因為“中石油有不少海外項目,如在中東地區,過去高油價時簽訂的高標準服務合同還有不少在執行期內”。得益于此,他認為,如果未來油價低迷期不是很長,這些海外項目還可以幫助中石油油服板塊渡過這一波難關。
但對于在不少深諳市場規則的業內專家看來,中石油在石油上游領域占據主要份額,其油服業務之所以在賬面上未現巨額虧損,主要是因為中石油油服務板塊未上市,財報口徑不同,不可比;如果中石油油服業務也是上市的,其虧損肯定也是第一,因為“三桶油”中中石油富余人員最多。
兩年內有望“觸底”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油氣上游業經歷了2015、2016年連續兩年投資下降,2016年已降至3752億美元。2016年底投資開始回升,預計2017年將達到4030億美元,同比增長7%。報告同時預計,到2020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將增至5765億美元,但很難再達到2013-2014年70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
勘探開發活動的增加將推動工程技術服務市場小幅回升。Spears & Associates公司預計,2017年全球技術服務市場空間將同比增長8%,達到2392億美元。國際信息服務機構IHS也認為,雖然2017 年全球油氣資本性投資總額已暫停下滑,油田服務的招投標活動開始有所活躍,但短期內油田服務行業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目前看來,國際油服企業經歷前兩年一系列資產減值、優化措施后,已經逐漸適應當前的油價低迷期。但中國的油服公司還遠未適應。”中海油前首席能源研究員、東帆石能源資詢公司董事長陳衛東對記者說。
在朱潤民看來,從油價角度,國際油價的日交易結算價在2016年已基本探底,而年均價在“十三五”期間或將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2017年平均水平預計基本持平或高于2016年。但油服業對油價傳遞影響更加滯后,所以真正最艱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伴隨著高油價時的服務合同到期,2017年還將面臨更嚴竣的態勢。“在近1-2年內‘觸底’之后,也會恢復穩中有升的復蘇態勢。但如果在2020年前出現全球性石油消費滑坡,這種復蘇還將會延后。”
中海油服上述年報指出,隨著油價的緩慢反彈,油服行業復蘇將逐步展開。陸地市場將先于海上市場恢復。海上鉆井平臺和油田服務船舶,迫于持續供應過剩壓力,復蘇過程充滿挑戰。
根據各公司年報,2016年,斯倫貝謝虧損人民幣約116億元,哈里伯頓虧損395億元,貝克休斯虧損187億元,石化油服虧損161億元,中海油服虧損114億元。其中,石化油服在目前已發布年報公司中,也坐上了國內A股“虧損王”的“頭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油價走勢對油服板塊的影響往往具有滯后性,而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對市場的反應更加滯后。有鑒于此,有專家預計,2016年對于中國油服公司而言雖已是寒冬,但更刺骨的寒冷或許還未到來。
史上“最嚴竣”形勢
3月22日,中海油服發布2016年年報稱,公司2016年實現營收151.52億元,同比下降35.9%,歸母公司凈利潤虧損114.56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1.09億元,同比下降1166.8%。
3月28日,中石化旗下石化油服發布2016年年報稱,公司2016年實現營收429億元,同比減少28.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61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2448萬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65934%。
低油價下油氣公司對上游投資的大幅縮減無疑是影響油服業績的最直接原因。中海油服、石化油服在其年報中均稱,2016年,因國際油價持續低位運行,油氣公司投資連續兩年下降。加之油田服務行業產能過剩,工作量和服務價格均大幅下降,終致業績大幅跳水。
以中石化為例,2016 年中石化上游投資同比減少41.1%,為322億元。石化油服主要作業量同比大幅下降,其中鉆井同比下降32%,主要市場服務價格同比下降5-15%;加上部分工程建設項目工期延長、成本費用增加以及變更索賠未達預期,以及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同比增加約6億元。石化油服因此在其年報中坦言,2016年是該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困難、極具挑戰的一年”。
同期,市場反應更加靈敏的前三大國際油服巨頭——斯倫貝謝、哈里巴頓、貝克休斯也無一例外陷入虧損。
據國際專業咨詢機構Spears & Associates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油田服務市場規模相比2015年減少33%至2213億美元,規模和降幅達到近10年之最,也成為該機構自1996年進行數據統計以來,第一次出現的連續兩年油田服務市場規模下降。
中石油難成“特例”
而相較于石化油服和中海油服的巨虧,油服業務板塊還未上市的中石油似乎更顯低調、平穩。雖然中石油在年初召開的2017年工作會議上宣稱,2016年也是“中國石油工程技術業務最困難的一年”,但該集團油服業務(工程技術業務)全年實現了“守住了經營不虧損、自由現金流為正”的目標。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油內部人士指出,之所以能“守住了經營不虧損、自由現金流為正”,是因為“中石油油服板塊的利潤增長點主要是在海外”。
“‘三桶油’中,中石油的海外上游投資項目做得最好,大部分項目是作業者項目,可以主導作業,同時也可以帶動自己的乙方隊伍,即工程服務板塊‘走出去’。目前我們工程服務板塊收入的70%來自于國內,但利潤的60%來自海外,換言之,海外項目的盈利能力要遠高于國內。”這位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解釋。
對于中石油海外項目的盈利能力,有著20多年從業經驗的資深石油經濟研究人士朱潤民表示可以理解,因為“中石油有不少海外項目,如在中東地區,過去高油價時簽訂的高標準服務合同還有不少在執行期內”。得益于此,他認為,如果未來油價低迷期不是很長,這些海外項目還可以幫助中石油油服板塊渡過這一波難關。
但對于在不少深諳市場規則的業內專家看來,中石油在石油上游領域占據主要份額,其油服業務之所以在賬面上未現巨額虧損,主要是因為中石油油服務板塊未上市,財報口徑不同,不可比;如果中石油油服業務也是上市的,其虧損肯定也是第一,因為“三桶油”中中石油富余人員最多。
兩年內有望“觸底”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油氣上游業經歷了2015、2016年連續兩年投資下降,2016年已降至3752億美元。2016年底投資開始回升,預計2017年將達到4030億美元,同比增長7%。報告同時預計,到2020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將增至5765億美元,但很難再達到2013-2014年700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
勘探開發活動的增加將推動工程技術服務市場小幅回升。Spears & Associates公司預計,2017年全球技術服務市場空間將同比增長8%,達到2392億美元。國際信息服務機構IHS也認為,雖然2017 年全球油氣資本性投資總額已暫停下滑,油田服務的招投標活動開始有所活躍,但短期內油田服務行業仍面臨較大經營壓力。
“目前看來,國際油服企業經歷前兩年一系列資產減值、優化措施后,已經逐漸適應當前的油價低迷期。但中國的油服公司還遠未適應。”中海油前首席能源研究員、東帆石能源資詢公司董事長陳衛東對記者說。
在朱潤民看來,從油價角度,國際油價的日交易結算價在2016年已基本探底,而年均價在“十三五”期間或將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2017年平均水平預計基本持平或高于2016年。但油服業對油價傳遞影響更加滯后,所以真正最艱難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伴隨著高油價時的服務合同到期,2017年還將面臨更嚴竣的態勢。“在近1-2年內‘觸底’之后,也會恢復穩中有升的復蘇態勢。但如果在2020年前出現全球性石油消費滑坡,這種復蘇還將會延后。”
中海油服上述年報指出,隨著油價的緩慢反彈,油服行業復蘇將逐步展開。陸地市場將先于海上市場恢復。海上鉆井平臺和油田服務船舶,迫于持續供應過剩壓力,復蘇過程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