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IEA的數據,中國油產在近10年已經觸及其低限水平,而且顯示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與2016年的400萬桶/日相比,預計至2022年下降至370萬桶/日。其他亞洲國家情形也差不多。
IEA認為,在報告期內,除了中國之外,至2022年,亞洲其他油產商油產降幅將達41萬桶/日,其中最大下降額度是印尼,至少12.5萬桶/日,其他好下降稍緩的是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印度,或許還有可能出現其他情況。然而,另一個亞洲油產商,澳大利亞的產出卻預計增加。
然而,以上這一切卻可以支持中期的原油船市場,特別是VLCC領域。IEA在報告中聲稱,并非所有富余的油產都是來自于中東油產商,因為當地的煉油廠將會消化掉他們的油產。因而油產需要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地區。
此外,亞洲地區市場獲得發展的另一領域是煉油廠擴大了產能,這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原料,無論這些原料來自于當地或者其他地區的油產商。例如,產能20萬/桶的越南Nghi Son煉油廠會在5月份接收首批船運來的原油。NghiSon股權的35%為科威特石油公司所持有,最終年產量為840萬噸成品油,可以滿足其國內需求增長的40%左右。
這些發展都將支持長途原油貿易,但可能會影響北亞短線的阿芙拉型油船(Aframax)市場,而這一市場已經受到了管道發展的波及。當然,新煉油廠的發展或許會支持原油進口領域,但可能會與流入該地區的長途貿易產品形成競爭。最近,OPEC的減產協議開始對油輪市場產生影響了,該行業不得不尋求一些好消息來提振他們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