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這里有可能是魚群”,徐琦這樣指著屏幕和記者說。
這是在“浙漁科2號”的駕駛臺上,一臺全國最先進的探測儀前,我們跟著科考人員開始一場關于漁業資源的短暫航行。
隨行的還有來自全國的水產方面專家,他同樣對這艘船充滿了好奇。
我們眼前的這片海到底有多少魚?魚變多了還是變少了?以前,關于這幾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普通人,連漁業專家也沒法說個準。
這艘5月份剛剛交付使用的漁業科考船,也是浙江省第一艘漁業資源調查船,或將為這幾個問題提供更為準確的答案。
“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化的手段和分析,為政府和浙江漁場的復興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浙江海洋大學設備處處長王賢恩這樣說。
從挪威引進先進探測儀
船開過,就像給海底做CT
在舟山長峙島大洋科考基地碼頭,隨著三聲雄厚悠揚的汽笛聲響起,我們的航行出發。
徐琦是這艘科考船的技術負責人,他此前在廣州的一艘科考船工作。
“浙漁科2”科考船,是浙江海洋大學承擔的農業部近海漁業資源調查船建造項目成果,也是國家《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具體實施的一部分。
該項目早在2012年12月就開始申報,到船舶交付,先后歷時4年零6個月。
這艘船總投資2400萬,其中農業部投資1200萬,地方配套1200萬,是舟山當地的一個船廠造的。
我們眼前的這艘船看起來不算大,但是設備很先進,特別是一臺科研魚探儀,在屏幕上,你能看到海底的一些動態。
打個比方,就像是給海底做了一次CT。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個儀器,是從挪威最專業的公司買的,價值150余萬元。”徐琦說,使用前,挪威的專家還專門來給他進行了培訓。
隨著船漸漸駛離碼頭,屏幕也有實時的變化,你能看到海水的深度,還有,海里有沒有東西。
海水越來越深,屏幕上出現了點點的塊狀物。
“這些是魚嗎?”我們這樣問。“可能是魚群”,徐琦這樣指著屏幕說,也有可能是垃圾漂浮物或者其他海底生物,“還需要研究”。
徐琦說,屏幕上的數據會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需要科研人員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結果。
在船上,就有這樣的一個實驗室。實驗室擁有豎井,可直通海底,便于快速采樣等。
他簡單解釋了這個儀器的主要原理,就是在船底安裝了兩個鍋蓋一樣的儀器,再通過聲波的折射,傳遞到屏幕上,再積累一定的數據庫。
為減少對探測魚群的干擾
船的噪音控制得很小
“浙漁科2”漁業資源調查船也是浙江海洋大學第二艘綜合科考船,與第一艘“浙???”號不同的是,該船上安裝了科研魚探儀、多波束測深系統等專業的漁業資源調查儀器。
那么,沒有這個資源調查的儀器,以前是怎么做的?
隨行的浙江海洋大學設備處處長王賢恩說,“以前我們漁業資源調查是利用底拖網,或者是變水層拖拽的方式,掃過一定的海域,對捕上來的魚進行分類或者是稱重,推算出這個海域大概有多少漁業資源。”他說,現在裝了這個科研魚探儀以后,可以不進行原先的這種作業,在不影響原來海里漁業資源的情形下計算出一定海域的漁業資源。
“這樣的計算也會更加的準確和實用。”在船上,王賢恩向我們介紹這艘船的另一個亮點——它是國內首艘柴電混合動力船舶。
他說,這艘船總長48.8米,滿載排水量688噸,續航力4500海里,自持力40天。可根據實際海上作業要求分別采用柴油機推進、電機推進以及柴電混合推進等推進模式。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漁業資源調查的需要。
“在純電力推進時噪音很小,可有效減少對探測魚群的干擾,確保探測的精度。”王賢恩說。
海洋漁業資源的調查
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
從5月初交付以來,這艘船接到了出海調研的第一個項目——長江口赤潮研究。5月11日,華東師范大學的十多名科研專家登上了這艘船,一共進行了15天。
王賢恩介紹說,“浙漁科2”科考船可滿足海洋生物探測、漁業資源養護和評估、漁場保護、漁業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建設、大型水生生物救護等功能外,還可以提供該校涉海類學生海上教學實習和科研調查等功能。
但是,他最希望的還是能把船更多的用在漁業資源的調查上,畢竟,有這么先進的儀器設備。
“現在省里很重視東海漁場的復興,所以這艘船也正好能發揮它的作用。”王賢恩說。
不過,船交付了,設備很先進了,還沒有什么相關的項目。王賢恩的擔憂就來自經費。
“船需要保養,人工等一大筆的開支,僅靠學校的資金肯定是不夠的”,他希望能和政府或者科研單位合作,多搞一些漁業資源調查方面的項目。“把它的作用發揮出來”,他說,像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做法,都是和科研機構合作好幾十年,才能積累數據,做出準確的調研報告,給政府決策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漁業資源的調查,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現在,我們還剛剛開始。”他說。
“這些是魚嗎?”我們這樣問。“可能是魚群”,徐琦這樣指著屏幕說,也有可能是垃圾漂浮物或者其他海底生物,“還需要研究”。(記者 史春波 俞躍)
這是在“浙漁科2號”的駕駛臺上,一臺全國最先進的探測儀前,我們跟著科考人員開始一場關于漁業資源的短暫航行。
隨行的還有來自全國的水產方面專家,他同樣對這艘船充滿了好奇。
我們眼前的這片海到底有多少魚?魚變多了還是變少了?以前,關于這幾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普通人,連漁業專家也沒法說個準。
這艘5月份剛剛交付使用的漁業科考船,也是浙江省第一艘漁業資源調查船,或將為這幾個問題提供更為準確的答案。
“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化的手段和分析,為政府和浙江漁場的復興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浙江海洋大學設備處處長王賢恩這樣說。
從挪威引進先進探測儀
船開過,就像給海底做CT
在舟山長峙島大洋科考基地碼頭,隨著三聲雄厚悠揚的汽笛聲響起,我們的航行出發。
徐琦是這艘科考船的技術負責人,他此前在廣州的一艘科考船工作。
“浙漁科2”科考船,是浙江海洋大學承擔的農業部近海漁業資源調查船建造項目成果,也是國家《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具體實施的一部分。
該項目早在2012年12月就開始申報,到船舶交付,先后歷時4年零6個月。
這艘船總投資2400萬,其中農業部投資1200萬,地方配套1200萬,是舟山當地的一個船廠造的。
我們眼前的這艘船看起來不算大,但是設備很先進,特別是一臺科研魚探儀,在屏幕上,你能看到海底的一些動態。
打個比方,就像是給海底做了一次CT。
“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個儀器,是從挪威最專業的公司買的,價值150余萬元。”徐琦說,使用前,挪威的專家還專門來給他進行了培訓。
隨著船漸漸駛離碼頭,屏幕也有實時的變化,你能看到海水的深度,還有,海里有沒有東西。
海水越來越深,屏幕上出現了點點的塊狀物。
“這些是魚嗎?”我們這樣問。“可能是魚群”,徐琦這樣指著屏幕說,也有可能是垃圾漂浮物或者其他海底生物,“還需要研究”。
徐琦說,屏幕上的數據會進行收集,整理,然后需要科研人員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結果。
在船上,就有這樣的一個實驗室。實驗室擁有豎井,可直通海底,便于快速采樣等。
他簡單解釋了這個儀器的主要原理,就是在船底安裝了兩個鍋蓋一樣的儀器,再通過聲波的折射,傳遞到屏幕上,再積累一定的數據庫。
為減少對探測魚群的干擾
船的噪音控制得很小
“浙漁科2”漁業資源調查船也是浙江海洋大學第二艘綜合科考船,與第一艘“浙???”號不同的是,該船上安裝了科研魚探儀、多波束測深系統等專業的漁業資源調查儀器。
那么,沒有這個資源調查的儀器,以前是怎么做的?
隨行的浙江海洋大學設備處處長王賢恩說,“以前我們漁業資源調查是利用底拖網,或者是變水層拖拽的方式,掃過一定的海域,對捕上來的魚進行分類或者是稱重,推算出這個海域大概有多少漁業資源。”他說,現在裝了這個科研魚探儀以后,可以不進行原先的這種作業,在不影響原來海里漁業資源的情形下計算出一定海域的漁業資源。
“這樣的計算也會更加的準確和實用。”在船上,王賢恩向我們介紹這艘船的另一個亮點——它是國內首艘柴電混合動力船舶。
他說,這艘船總長48.8米,滿載排水量688噸,續航力4500海里,自持力40天。可根據實際海上作業要求分別采用柴油機推進、電機推進以及柴電混合推進等推進模式。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漁業資源調查的需要。
“在純電力推進時噪音很小,可有效減少對探測魚群的干擾,確保探測的精度。”王賢恩說。
海洋漁業資源的調查
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
從5月初交付以來,這艘船接到了出海調研的第一個項目——長江口赤潮研究。5月11日,華東師范大學的十多名科研專家登上了這艘船,一共進行了15天。
王賢恩介紹說,“浙漁科2”科考船可滿足海洋生物探測、漁業資源養護和評估、漁場保護、漁業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建設、大型水生生物救護等功能外,還可以提供該校涉海類學生海上教學實習和科研調查等功能。
但是,他最希望的還是能把船更多的用在漁業資源的調查上,畢竟,有這么先進的儀器設備。
“現在省里很重視東海漁場的復興,所以這艘船也正好能發揮它的作用。”王賢恩說。
不過,船交付了,設備很先進了,還沒有什么相關的項目。王賢恩的擔憂就來自經費。
“船需要保養,人工等一大筆的開支,僅靠學校的資金肯定是不夠的”,他希望能和政府或者科研單位合作,多搞一些漁業資源調查方面的項目。“把它的作用發揮出來”,他說,像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做法,都是和科研機構合作好幾十年,才能積累數據,做出準確的調研報告,給政府決策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
“漁業資源的調查,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積累,現在,我們還剛剛開始。”他說。
“這些是魚嗎?”我們這樣問。“可能是魚群”,徐琦這樣指著屏幕說,也有可能是垃圾漂浮物或者其他海底生物,“還需要研究”。(記者 史春波 俞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