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遠集團所屬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智能車間項目入選我國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在46個上榜項目中,該項目成為我國船舶行業入圍智能制造試點的首個項目,這讓人們看到了我國實施造船強國戰略的決心。然而,如何讓智能制造扎根我國造船業?帶著這一話題,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他們普遍認為,實施“智能制造”對于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意義有三點:一是有利于在全球制造業“雙端擠壓”的格局中重塑我國在造船業的競爭優勢;二是以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為抓手,加快政產學研用機制建設,加快集成融合創新,打造智能船廠;三是通過總結“十二五”時期的經驗教訓,重構現代化造船模式,推動精益造船,全面提升國際核心競爭力。
雙端擠壓,重塑競爭優勢
放眼全球,從美國到德國,從日本到英國,從印度到中國……制造業都在全球格局中重新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日本忙著將之前外包出去的制造型企業搬回本土,英國著手于利用創新和設計能力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中占取有利地位,就連原本希望直接進入服務型經濟社會的印度,也制定了全國制造業發展規劃,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如耐克、優衣庫、三星等企業已在印度開設新廠。
面對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的“雙向擠壓”局勢,我國造船業更應認清自身在國際全球競爭深度調整中的位置。“未來一段時期,世界造船業的主要力量仍將是中國、韓國和日本,并且更主要地體現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據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之船舶工業篇時指出,歐洲造船業將進一步推出船舶總裝建造市場,但在設計、配套、海事規則制定等方面,特別是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核心設計和關鍵配套領域仍具優勢。韓國提出未來5—10年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打造為第二個造船業;新加坡提出全力保持海工裝備競爭優勢。未來在深水海工裝備產品領域主要建造國家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
當前,產業核心競爭要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關鍵要素正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在新的產業競爭環境下,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再是設備規模、勞動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術、管理軟實力以及造船、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協同,科技創新能力對競爭力的提升更為突出。”工信部船舶調研司裝備工業司船舶處調研員陳穎濤告訴記者,競爭要素的變化直接導致我國船舶工業原有比較優勢在削弱,特別是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人民幣匯率呈雙向波動趨勢,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產業發展的重心已經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效益轉移。
“盡管在‘十二五’期間,我國船舶工業保持穩步發展,國際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世界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然而,一些突出的問題也橫亙在前,成為我國建設造船強國的阻礙。”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產能過剩矛盾凸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船舶配套裝船率仍然偏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市場無序競爭局面有待改變等。
造船業是資金、技術、勞力密集型產業。“我國造船業產能建設規模過大,且在新船型自主研發、設備配套、系統集成、海洋工程、豪華郵輪設計建造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方書甲表示,我國造船業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結構形式依賴性過大,導致其在頂層設計、技術研發、配套跟進等方面還未形成成熟的體系。他認為,我國造船業應總結過去、主動作為,認真設計未來、思考發展,更多注重聯合、融合、集成、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為重新塑造我國造船業的比較優勢,必須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的步伐。特別是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制造業智能化已成為未來技術變革的重要趨勢。當前,我國船舶工業已正朝著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世界造船強國已提出打造智能船廠的目標。同時,國際海事安全與環保技術規則日趨嚴格,船舶排放、船體生物污染、安全風險防范等船舶節能環保技術要求不斷提升,船舶及配套產品技術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為此,《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金向軍認為,推動智能制造在造船業開花結果,就是要繼續完善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的機制,開發滿足智能化需求的船舶并實現批量化生產。加強船舶用戶單位與建造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工作,注重船舶運營與建造過程中的數據積累,持續改進,滿足智能化建造的要求。
兩化融合,打造智能船廠
《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工程列為第二大戰略任務,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這一系列具體的數據指標,為我國做強造船業指明了方向。
然而,對于我國產品的質量,現實情況并不理想。據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四中提到,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驚人數字的背后,更加堅定了我國造船業加快推進智能造船的決心。
業內人士表示,建設智能船廠,船企首先要加深對先進制造技術和船舶工業發展格局的認識,深刻理解并積極參與現代造船模式升級版的戰略規劃,并緊密結合產品創新、工藝改進、技術改造和管控提升等活動,將方案的策劃和實施無縫融入主業;其次,將現有固定資產采購模式轉變為服務采購模式,積極探索績效合同、合同能源、生產條件融資租賃云服務模式,積極參與高技術船舶產品創新的技術改造項目,在更多的工程項目中推廣解決方案;同時,加強對國內外成功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做優產品,做好示范項目。
“由于我國造船業利用信息技術已有差不多25年的歷史,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方書甲表示,作為目前滲透率最廣、最深的技術,信息技術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造船技術、船舶本身的數字化水平,已成為我國船舶產品進入國際船舶的有力支撐。針對信息技術與現代造船流程的新一輪融合,方書甲認為,將形成數字化、智能化車間,構建生產數據、物品、資金的“三流合一”模式,目標是敏捷造船、高效造船;讓船型、航海、海洋環境、船舶系統和裝備數據庫等大數據與船舶設計支撐軟件相融合,向高新船舶產品注入實用科學技術,使新型船舶或平臺邁向數字化、智能化。
落實智能制造還要讓國內船企與行業內研究所、院校聯合起來,對目前國產裝備還未得到國際市場和船東認同的系統進行技術集成。把國外先進設備和國內成熟設備集成到一個系統,既可以保證技術水平和質量的先進性,也可以大幅減少技術集成費、技術服務費,同時可以提高行業的效益和整體技術水平。
提升船舶工業自動化水平,絕不是將幾臺機器人搬上生產現場那么簡單。業內相關人士表示,智能化制造需要來自設計、建造、管理多方面的大數據庫做支撐,需要較長時間的數據積累。而當前我國船企總體發展狀況不平衡,一些企業在科技投入以及自動化建設、數字化建設方面起步較早,進展較快,不過大部分企業實際推進的情況并不理想。郭大成表示,“從船舶工業發展的狀況來看,我們是在沒有完成自動化、數字化的情況下迎來了智能化這一新任務,而且相當艱巨。但是我們不能等,不能靠,而是必須主動迎接挑戰。”郭大成表示,船舶工業應當將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開展工作。如,在船企推行智能化車間有困難的情況下,不妨嘗試先推行智能化的工位、工段,甚至智能化的生產線,然后逐步擴展到智能化的車間、工廠。
靜心修煉,實現精益造船
推行智能制造就是要通過改善產品性能,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進工藝工法,最大程度實現精益造船的目標。然而,盡管我國船舶數字化設計有了長足發展,骨干船企大多實現了鋼材預處理、焊接、管子加工等數控化,但與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先進造船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船舶工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方書甲建議,我國船企應根據企業產品及生產實際,統籌規劃,量力而行,按計劃分步建設智能船廠。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經營、生產、財務、物流、人力資源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要與企業產品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已有優勢,不搞“一窩蜂”。再次,要從室內做起,實現對部分部件、機件生產的智能控制。
“推進智能制造在造船業扎根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掀起新一輪的造船建模工作,通過梳理、優化船舶建造流程,及時發現與日韓的差距,提高造船生產的精益化程度。”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分析稱,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船市長期處于低迷狀態,船企大多微利甚至虧損。很多船企忙著接訂單,對造船工藝工法、技術研究的關注力度不夠。因此,推進智能制造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船企決策層以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產業升級當成做自己的事業去做,多方面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精益造船強調全過程的可跟蹤性。以中間產品為對象組織造船生產的現代造船模式要求智能制造和造船模式緊密結合。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船企實現精益造船目標,還應充分考慮船廠各生產環節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優先將智能制造技術應用于分段生產之前。同時,加強對生產原材料、零部件的自動標識工作,從源頭開始狠抓造船物流的可識別、可跟蹤、可追溯。但由于從業人員缺乏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和對客戶價值創造的認知,以及精益造船精髓沒有在心中扎根,導致我國造船水平與世界造船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
對此,方書甲建議,我國船企應學習南通中遠川崎以“經濟地建造符合船東質量要求的船舶”為質量管理理念,在全體員工中倡導“下道工序就是我的客戶”的管理理念,形成以精益生產為前提和基礎,以產品價值實現全過程計劃管理為核心,以“徹底消除浪費”和追求全局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的精益管理模式。同時,要以產品生產流程建設為基礎,健全各工種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與船舶專業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可嘗試采取定崗實習、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符合船舶工業實際需要的專業人才隊伍;立足企業長遠發展,培育良好的人才競爭環境,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專業人才擔任具體重要項目,在項目中提升專業人才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