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中遠海運收購東方海外的交易獲得所有監管機構的批準,三家日本公司也順利合并它們的集運業務而成立ONE公司,根據2月2日Alphaliner的數據,臺北上市的集裝箱航運公司陽明海運(Yang Ming Marine Transport)將成為世界第八大集運公司。但是,按在役運力計算,最大的集運公司馬士基航運的運力大約是它的7倍,即使最接近的競爭對手長榮海運的運力也是它的1.8倍。為了避免在行業整合的大潮中成為被收購對象,在公司董事長、前長榮“老臣”謝志堅的率領下,陽明海運正在采取多項措施提高競爭力。
三大“組合拳”
為了提高競爭力,去年陽明海運打了三大“組合拳”。
一是資本重組計劃。由于臺灣當局的支持,陽明海運公司完成了資本重組計劃。2017年公司從兩次私募和一次公開募股中籌集了103億新臺幣(3.435億美元),并在2017年公布了更強勁的第三季度業績。在第三季度回到了盈利狀態,凈利潤為13億元新臺幣(4333萬美元)。
陽明海運公司董事長謝志堅1月初在臺北與當地媒體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最近注資的完成改善了陽明的財務狀況,并使公司能夠把重點放在進一步改善經營策略上。
二是積極推行臺灣當局的新政策(New Southbound Policy),加強臺灣與東南亞、南亞和澳大利亞的經濟聯系。
去年12月初,它已在印度的Mundra、Pipavav和Nhava Sheva設立了三家分公司,分別在今年1月1日開始運營。最新的行動是在泰國設立一個子公司,作為擴大泛亞網絡戰略的一部分。新單位陽明海運(泰國)公司于2018年1月1日開始運營。
陽明已經升級了東南亞航線的船型,并提供直接掛靠泰國主要港口的周班航線。此外,拉姆恰班港還有穿梭服務連接曼谷、新加坡、高雄,使之成為連接全球網絡的轉運中心。
三是推行積極的船隊運力更新計劃。
陽明宣布計劃提升船隊的能力和效率,打算用更新、更高效的船只來代替租期屆滿和退役的船舶。據悉,陽明海運正計劃訂造或包租新船,以取代3,000TEU至8,000TEU的約20艘舊船,其包租合約將于未來三年內屆滿。此外正在談判延遲三艘14,000TEU的新造船的建造時間。對此,陽明海運的一位發言人說,尚未做出決定。
據臺灣當地“商業時報”報道,該航運公司正在尋求使用2,800至11,000 TEU的船只補充其船隊,而公司發言人告訴勞氏日報,新船的規格仍在討論中。一位接近該公司的消息人士表示:“顯然,一項計劃正在準備中。”
這位發言人說,有媒體關于陽明打算報廢20艘船的報道,那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THE聯盟的“大船夢”要靠陽明來圓?
據Alphaliner的數據,包括訂單在內,THE聯盟(赫伯羅特、ONE公司和陽明海運)只有12艘18000 TEU以上的船舶。相比之下,2M聯盟(馬士基航運和地中海航運)有64艘,海洋聯盟(達飛輪船、中遠海運和長榮海運)有51艘。顯然,以平均單位艙位成本來衡量,THE聯盟遠遠落在其他兩個聯盟的后面(見圖)。
Alphaliner執行顧問Tan Hua Joo認為,由于缺乏新船,陽明及其同在THE聯盟的合作伙伴赫伯羅特和ONE公司在與2M聯盟和海洋聯盟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即將出臺的降硫法規將抬高燃料價格,從而大幅度提高大型船舶的成本競爭力,特別是超過18,000 TEU的超大型集裝箱船。
雖然由于受到港口基礎設施能力方面的制約,Tiwary先生不太相信這一類大船的優勢。但他認為,未來任何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新訂單都將來自大船最少的那個聯盟(即THE聯盟)內的承運商。
在THE聯盟的三家成員公司中,ONE 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杰瑞米·尼克松(Jeremy Nixon)表示,他不是超大型集裝箱船的擁躉。尼克松早就明確表態,抨擊達飛和地中海航運的大船訂單。他說,如果其他承運商跟進訂造大船,可能會導致集運行業剛剛開始的復蘇戛然而止。
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羅爾夫?哈奔?詹森一貫反對造大船,甚至為此不惜頂撞老板庫恩。盡管目前訂單運力為零,大船數目與ONE公司一樣,只有6艘,但是赫伯羅特仍然否認購買新船的可能性。
雖然Tiwary也表示:“我們認為,陽明仍然需要大量資金來削減債務水平。它無法自行安排大量新船訂單。”但是他又說:“我們只要看看當局如何增加股份并向公司注入資金,如果訂單發生,我們不會感到驚訝。”他認為,如果臺灣當局愿意提供幫助,那么THE聯盟中最小的成員陽明海運公司更有可能訂造大船。
包括兩次私募和一次公開發行在內的增資,已經把陽明海運的公有相關股份從2017年初的33%上調到目前的45%以上。
Tiwary先生還預計,臺北去年底推出的600億元新臺幣(20億美元)公權航運基金將進一步支持這家承運人的潛在訂單。
陽明海運買得起大船嗎?
行業內更多的人持相反的觀點,即認為陽明海運買不起大船。
勞氏日報(Lloyd's List)的分析師懷疑債務負擔沉重的陽明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下大訂單。分析師認為,盡管公司2017年從私募和公募中籌集了3.435億美元,但公司的現金流仍然處于緊張狀態。
Alphaliner執行顧問Tan Hua Joo表示:“他們絕對不可能大規模訂購新船。增資只能補償這家承運人債務的一小部分。”
截至2017年9月份,陽明海運公司的總債務達到820億元新臺幣(27.33億美元)。因此,其凈負債率為397%,雖然比一年以前的424%略有改善,但仍處于不利地帶。
11月份的股票申報顯示,截至10月底,這家臺北上市公司的短期負債達260億元新臺幣(8.67億美元),現金余額僅為110億元新臺幣(3.7億美元)。
而且,雖然陽明在第三季度回到了盈利狀態,凈利潤為13億元新臺幣(4333萬美元),但2017年前九個月的底線依舊是紅色,虧損8200萬元新臺幣(273萬美元)。而臨近年末疲軟的貨運環境給這家承運商的全年業績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Tan先生警告說,目前可能不是陽明回到造船廠的最佳時機。
他表示,目前航運基金狀況不明朗,2018年的班輪運輸市場仍不確定。而且,由于公有股份占比太大,這家中型航運公司不太可能能成為被收購對象。
Tan先生說:“在這一點上,要求他們發出新的造船訂單將是災難性的。”
消息人士說,一個可能的選擇是通過與運力供應商達成的長期租船協議來收購新船,這是短期內減輕新造船巨大的經濟負擔的一種方法。但是他沒有提供更多的細節。
公司發言人說,公司尚未正式聯系任何造船廠洽談有關集裝箱船舶訂造或包租的事宜,計劃“仍在評估之中”。
筆者認為,要想在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中保持勢均力敵,THE聯盟訂造大船是大概率事件。同一聯盟成員之間要維持相互協調的關系,運力規模相近,尤其是超大型船數目相近是必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根據現有運力配置,陽明海運應該會在近期內訂造一批新船,其中包括6艘至10艘18000TEU以上船。除了直接訂造以外,也可能采取融資租賃方式,與金融機構或不定期船東簽訂長期租賃合同獲得新船的營運權。
至于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不大會成為訂造新船的阻力。對于一家公有資本占股越來越高的亞洲公司,不宜用歐洲家族企業的邏輯來考慮問題。哪怕是訂造大船,即使未來傳出陽明海運收購一家規模比它更大、業績比它更好的公司,筆者也不會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