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總噸位4484噸的“東海漁倉”浙玉漁加99999船披彩掛紅,緩緩起錨,離開浙江臺州市玉環坎門國家漁港,帶著6艘子船向東海作業區疾駛而去。這意味著玉環市“海上加工中心”、我國首個海捕蝦全產業鏈海上加工中心正式投運,為漁民增收開辟了新渠道。該加工中心可以實現直接在海上賣掉蝦貨,不用頻繁回港。海上加工中心的成立,讓當地拖蝦的船老大們欣喜不已。
據了解,拖蝦作業是浙江玉環捕撈業的支柱,浙江全市共有151艘拖蝦漁船,占捕撈漁船的41.2%,涉及蝦類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的相關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年產值達6億多元。然而近幾年,因環境整治以及食品安全的緊箍咒越來越緊,浙江玉環當地大批不達標的鮮蝦加工企業、冷凍企業及相關企業紛紛關停。當地船老大陳海冰坦言,企業關停后,日子并不好過。
據相關人員介紹,“因為鮮蝦的保存時間很短,為了讓蝦保鮮,以前往往會往鮮蝦里加入一些添加劑,防止鮮蝦變黑、不新鮮,但是添加劑的使用不當,引發了食品安全問題。一般蝦的保鮮時間超過四五個小時后也開始變得不新鮮,所以撈了蝦以后,要開足馬力往岸邊趕回來,送到陸地上的加工廠去處理。但是隨著近些年海洋資源的衰竭,不少船只都要開到很遠的外海才能撈到蝦,趕回陸上要花十五六個小時。等到蝦運到岸上的時候,已經不新鮮了。不僅賣不上好價錢,而且我們這樣趕回來一趟,這么遠的距離,耗費的柴油成本就要達到兩三萬塊。”
據了解,去年七八月份,隨著禁漁期的逐步解禁,船老大們揚帆起航,又到海上去拖蝦了。然而,大批鮮蝦的“登陸”,當地加工能力無法處理這么多鮮蝦,在酷熱中,船老大們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打撈的鮮蝦發黑發臭。
據悉,為使環境問題、食品問題以及船老大各方利益平衡,浙江玉環民主漁業專業合作社決定投資5000多萬元,組建集加工母船、過駁子船、生產船為一體的海捕蝦全產業鏈海上加工中心,此舉開創全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