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活躍船廠數量繼續減少,中國活躍船廠數量僅剩112家,已經將至15年來新低,與此同時,中國民營船企“活躍船廠”數量銳減,而國有船企“活躍船廠”卻達到了18年來的最高水平。中國造船業如今真的是“冰火兩重天”。
克拉克森在其近期發布的報告中稱,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活躍船廠(手持訂單中至少有一艘1000+ GT船舶)數量迅速下滑,截止今年4月初降至350家。這一趨勢在中國尤為明顯,大量獨立船企越來越難接獲新船訂單。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4月初,中國活躍船廠數量已經從2009年年初的391家降至112家,是200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中日韓三大造船國中,中國活躍船廠數量降幅最大。在同一時間段內,韓國活躍船廠數量從39家降至14家,日本活躍船廠數量從70家降至55家。
不過,中國不同船企的情況差異明顯。從2009年初至今年4月初,包括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以及由其他國有船企活躍數量從52家減少至44家,而獨立船企的活躍數量從305家銳減至50家,降幅高達85%;合資、外資和地方政府船企活躍數量從34家減少到18家。因此,截止4月初,由政府背景支持的船企數量在中國活躍船廠總數中占比達40%,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2009年初這一比例為13%。
數據顯示,盡管中國船企總體訂單量有所下降,但去年國家支持的船企接單量共計255艘、630萬CGT,按CGT計算在總訂單量中占比59%,顯著高于2009年的31%,這得益于來自國家相關利益訂單的支持。相比之下,獨立船企去年接單量減少至177艘、340萬CGT,占比從2009年的50%降至31%。在截止4月初的中國手持訂單量排名前20船廠統計中,國有船企12家,民營船企僅6家,還有2家是獨資和合資船企。
與此同時,獨立船企正在加速整合。2017年,新揚子造船和新時代造船兩家船廠占據了獨立船企接單量的70%(按CGT計算),而2009年同樣的比例來自超過30家船廠。受此影響,國家支持的船企手持訂單量在全國總手持訂單中所占比例已經從2009年初的44%增至今年4月初的57%,回升至2006年的水平。
根據克拉克森此前統計,在造船周期接近最高點的2009年初,全球活躍船廠數量最高達到934家,到2007年全球活躍船廠數量減少至860家,2016年9月初,全球活躍船廠進一步降至402家,減少了一半以上,平均每年減少60多家。2017年9月統計數據為357家,也是統計以來最低的數據,截止4月初最新數據是350家,半年內數量僅減少7家,顯示活躍船廠數量減少速度已經大幅放緩,這也顯示了新造船市場已經開始企穩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