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中國經濟這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令世界刮目相看,與其同步的還有中國的工程項目建設,無論是修路架橋,還是高鐵推廣,或者航天探索,中國的工程能力讓外界驚訝。在深海石油勘探開發方面,近兩三年來,一個大型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也頻頻惹來關注。日前,《環球時報》記者登上該平臺,感受了一把“國之重器”的“高大上”。
在百度搜索中輸入“981鉆井平臺”,顯示有155萬條相關內容——這個量級是“981”所有者“中海油”搜索結果的兩倍多。自從2012年在南海首鉆成功,“海洋石油981”每一次勘測與轉場都成為新聞焦點。“沒辦法,這是981啊!”一位海洋工業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編號本身即“自帶光環”:“9”代表鉆井船,“8”代表深水,而“1”代表第一艘,這是邁向深水油氣資源的第一步。其現實意義不言而喻。近日,記者登上正在南海陵水區塊執行海上鉆井作業任務的“981”,對這一平臺的“高大上”有了深刻感受。
“《變形金剛》電影場景般的超現實感”
由于要提醒往來船舶遠離作業點半徑2000米水域,“981”在每次作業之前都會把作業日期和作業地點上報海事局并進行公示。在接受安全培訓并經過安檢后,記者一行十余人在三亞直升機基地登上前往“981”的直升機。
擔任飛行任務的是EC225大型直升機,其標準乘客運輸型可載19人,是“981”工作人員往返海陸的主要工具。飛行40多分鐘,從舷窗中看到大海上出現一個橙紅色塊。從空中俯瞰,“981”是個長方形平臺,由4個巨大立柱支撐,立柱“踩”在兩個船體上半潛于海面——業內把這一獨特外觀調侃為“腳踏兩只船”。平臺正中是數層高大井架,四周和井架上密布機械吊臂。矗立在藍色大海上的“981”給參觀者《變形金剛》電影場景般的超現實感。
直升機在生活區頂層甲板標著大大“H”的飛機坪停穩。“981”平臺經理董鐵軍告訴我們,按照中海油嚴格的安全管理要求,超過平臺額定人數,就要撤出相應的人數,直升機馬上會帶著十幾名工作人員返回三亞,因為平臺上的安全和撤離設備是按常駐人員數量定員配備的。這讓我們深感往來“981”的不易。
80后挑大梁雙語工作
記者一行先接受安全教育并更換工服。標準的勞保用品是五件套:防靜電的連身工服、內置鋼板防止砸傷的工靴、手套、安全帽、護目鏡。按規定,離開平臺生活區,必須佩戴好這5樣用品。當日,平臺顯示氣溫28度,穿上成套工服,悶熱感立時襲來。“一年四季都是這一種工服嗎?”工作人員回答說,南海沒有四季,一年全是夏天,偶爾刮臺風。七八月份,氣溫在37度時,平臺上鋼板的溫度就能到五六十度,普通的鞋底都會被燙軟,所以這套裝備“別看厚重,越熱的天越管用”。
平臺的生活區分5層,最高一層挨著直升機甲板,是會議室、辦公室和應急指揮中心,二至四層是住宿房間和醫務室,一層是廚房、餐廳和娛樂室。在平臺上收不到手機信號,通訊使用專線電話和衛星電話。能收看衛星電視,可以通過局域網上網,跑步機、單車、卡拉OK機和洗衣房等設施齊備。
平臺OIM(海上設施經理)趙春燕是80后,是平臺日常運營的“一把手”。趙春燕介紹說,平臺的運營團隊共150人,分為設備、船體、鉆井和后勤部門。加上約20名輪訓人員,“981”常駐人員保持在170人左右。工作人員在平臺連續工作28天,返回陸地休整28天。平臺員工平均年齡30.36歲,平均工齡7年,八成以上有大專學歷。記者注意到,平臺上所有的標志都是中英文雙語,其間幾次應急廣播通報甲板上的作業狀況,用的也是雙語。趙春燕說,船上有外籍工作人員,主要設施的操作界面是英文,因此平臺使用雙語工作。
“981”平臺附近還停靠著補給船。平臺上的飲食、柴油、淡水、生活必需品等都由補給船運輸供應,僅每天耗費的淡水就達40噸。補給船除運輸外,還擔負著守護平臺的使命,如果過往船只靠得太近,補給船會提醒和驅離。
“最大游離距離不超過1米”
全球七成以上的油氣資源在海底,絕大部分蘊藏于1500米以下的深海。據國土資源部2010年數據,中國南海石油蘊藏量230億至300億噸,天然氣約16萬億立方米,共占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按海洋石油工業的劃分,超過300米水深被稱為深水,超過1500米被稱為超深水,南海的油氣資源大部分在深水區。在“981”建造之前,國外鉆井能力已達3052米,而國內只有505米。從2006年起歷時6年設計建造,總造價60億元的“981”,就是擔負中國石油工業向深水區挺進重任的“國之重器”。
“981”平臺有多大?平臺經理董鐵軍列出了一連串數據:垂直高度137米,相當于一座46層的樓房;主甲板長114米、寬78米,比一個105米×68米的標準足球場足足大出一圈;平臺作業排水51624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作為一個兼具鉆井、完井和修井等功能的平臺,“981”最大工作水深為3000米,相當于泰山海拔的兩倍,鉆井深度可達1萬米,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在風浪較大的深水區,“981”怎樣既保持不動又準確無誤地鉆探?站在“981”的中控室,值班負責人指著控制臺前方一排屏幕顯示的數據和信號說,“981”采用動力定位和錨泊定位的組合定位系統。在1500米以內的深海區,用拋錨方式固定平臺;在3000米深海區,拋錨鞭長莫及,就采用動力定位,根據衛星定位數據精確計算后,靠位于平臺四角水下的8個推進器,以反作用力抵消風、浪、流等對船體的作用力。這樣二位一體的組合定位,國際上沒有先例。動力定位師靠操作中控室里一排排按鈕,將自重3.1萬噸、可變載荷9000噸的“981”航行定位,“可以保證最大游離距離不超過1米。”
“981”有8臺4.4萬千瓦柴油發電機,一般作業只需4臺,當8臺滿負荷運行時,發電量差不多夠一個中等城市所需,8個推進器每個都相當于5個火車頭的拉力。這套系統讓“981”在規避臺風、轉場作業時,可以不依靠外部拖船自行移動,最大航速達到8節。今年1月,“981”歷時31天航行近4600公里抵達孟加拉灣,4月5日安全高效完成海外首口深水井鉆井作業啟程回國,作業時效達99.09%。
我國深水油氣田勘探開發取得歷史性突破,2014年8月18日,中國海油深水自營勘探獲得了第一個高產大氣田陵水17-2,圖為“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17-2-1井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
一旦開工必須24小時不停
在聽取介紹時,平臺的工作人員經常使用“作業效率”這個詞。董鐵軍說,這是衡量平臺運營的關鍵指標,也是國際高端深水市場競爭的核心。因為海上油氣鉆探是高風險、高科技、高投入的“三高領域”,如果將深水勘探和淺水勘探成本相比,綜合一口油井,深水是淺水的7倍以上,淺水又遠高于陸地。所以項目一旦開工必須24小時不停,每15分鐘一個計價時段,一旦因應對惡劣天氣、更換設備、調試等造成停工累積超過15分鐘,就扣掉這時段的費用,業主方和平臺運營方之間會據此結算。“作業時效”指的就是付費時間占總時間的比率。“981”第一次鉆探作業效率就高達93%,遠高于80%-85%的業內首鉆水平;2013年一次作業創造了2451米的亞洲深水鉆井紀錄,作業效率高達97.5%,遠高于世界同類鉆井平臺在同類水深80%的平均作業效率。
提高作業效率主要靠提升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中海油用兩年時間消化了國外20年深水鉆井技術體系,基本掌握全套深水鉆井和深水測試技術、深水作業管理要素。董鐵軍說,平臺運營之初,到外籍深水鉆井平臺學習,從國外拿到的技術資料重20多噸,裝滿8個集裝箱。工程人員除夕夜加班加點,把這些資料看懂、學會、沉淀,再根據實際情況修改。以“981”首鉆項目為例,中海油服梳理出164個工作程序,848個操作規程,1020個保養規程。自首鉆以來,“981”平臺共完成國內外18口井的鉆井作業,5口井上部完井作業,1口井的測試作業。國家相關部門的鑒定意見稱: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蘇桂鋒看來,“981”不僅體現企業的發展實力、建設成就,也承載著能源供應保障、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國家戰略和國家意志。環境之艱險,堅守之孤獨,思鄉之苦楚……輝煌成績背后的代價,常人很難體會,卻是“深海鐵軍”必須面對的實實在在的挑戰。“我為祖國獻石油”,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前輩的傳奇,而是當代海油人對祖國的承諾,是在漂泊海上的日日夜夜里,始終陪伴著他們的精神支撐。“981”不是特例,而是一根標桿、一面旗幟、一個縮影、一種常態,是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國企人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的真實寫照。
《國務院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將大型海洋裝備列為重點發展產業。這不僅是國民經濟的需要,也因為海洋工程制造業的發展會相應帶動船舶制造、機械加工、化工、能源等產業的發展。記者了解到,以“981”為旗艦,中海油還有“海洋石油201”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等各類深水平臺船舶57艘,加上引進的30余臺深海作業機器人,構成了中國深海油氣勘探開發的“聯合艦隊”。
在記者離開“981”時,平臺的一名工作人員特意讓記者看海水的顏色,“去過很多地方的海域,我們的南海真的是最美的,是夢幻般的藍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