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我國首座用于深遠海養殖的全潛式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建成下水。“深藍1號”由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為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打造,其運營將實現我國在開放海域規?;B殖三文魚的突破,開創世界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先河。業界人士認為,深遠海養殖裝備不僅完全契合我國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方向,而且將在構建綜合漁業生產新模式、引領現代漁業發展新浪潮中發揮重要作用。
量身打造的“探路先鋒”
“深藍1號”具有容量大、可升降的特點。該裝備主體結構呈八邊形,周長180米,高38米,養殖水體達5萬立方米,一個養殖周期可育成三文魚30萬條,產量1500噸。其吃水深度可在4~50米之間自由調整,操控人員可以根據水溫控制漁場升降,使魚群總能生活在適宜的溫度層。
“深藍1號”是我國基于綠色理念研發的深遠海養殖裝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2017年向挪威客戶交付“海洋漁業一號”后,武船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又成功攻克了全潛式養殖裝備總體設計、沉浮控制、鯊魚防護等技術難關,在自主設計及研發深遠海養殖裝備上再次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位于日照市以東130海里的黃海冷水團,具有我國海域最適宜養殖三文魚的優良環境。黃海冷水團位于黃海中部洼地,是僅存在于夏季的季節性冷水團,面積為13萬平方公里,體積為5000億立方米,水質優良,是世界罕見的淺水層冷水團,可以支撐千億元產值的黃海冷水團綠色養殖產業。冷水團開發是養殖人多年來的夢想,但由于缺乏合適的裝備一直未能實現。
“深藍1號”的啟用,將養殖區域向外推進了130海里,打破了傳統養殖業“望洋興嘆”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我國首座全潛式大型智能網箱“深藍1號”建成下水,標志著我國深遠海養殖技術裝備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一大國重器的橫空出世,必將開啟我國深遠海養殖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已經起步的新興產業
在“深藍1號”建成的同時,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已經起步。在今年2月發布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中,日照離岸深水海域開發試驗和黃海冷水團深遠海智能化生態牧場建設是現代海洋產業的重點發展內容。黃海冷水團現代海洋牧場建設將全面推進,“深藍2號”“深藍3號”等一批深遠海養殖裝備已經列入建造計劃。
拓展深遠海養殖,也是福建海洋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福建省深遠海養殖發展規劃正在編制之中。在編制規劃的基礎上,福建省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支持新型養殖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探索發展深遠海養殖保險業務,成立深遠海養殖裝備產業發展創新聯盟,為深遠海養殖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全國遠洋漁業起步較早的省份,廣東省遠洋漁船總數曾一度占全國的一半左右。為改變漁業“大而不強”的現狀、加快發展現代漁業,《廣東省現代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升級養殖業,合理規劃近海養殖結構和布局,削減近海養殖網箱數量,大力發展外海深水抗風浪網箱和海洋牧場,支持深海養殖工程技術研發,實施深遠海“錨居”和“游弋”式相結合的漁業生產方式。
在《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中,原農業部首次提出了要加強深遠海養殖設施裝備研發和試驗示范。由于外部發展環境越來越好,今年以來,國內各地已有多個深遠海養殖裝備項目落地或達成合作意向。
“深藍漁業”的主要支撐
深遠海養殖裝備可能促進形成全新的漁業生產方式。近年來,“深藍漁業”一直是漁業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熱門話題。盡管對“深藍漁業”這一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以工業化綠色養殖促進養殖、捕撈、加工相融合,卻是“深藍漁業”發展路線中被廣為接受的創新思路。同時,發展“深藍漁業”對促進我國海洋裝備制造領域的軍民融合與跨界協同、守護“藍色國土”、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維的意義也不言而喻。比如,在遠離大陸的深遠海水域,依托養殖工船或大型浮式養殖平臺等核心裝備,配備深海網箱設施、捕撈漁船、物流補給船和陸基保障設施,集工業化綠色養殖、漁獲物運載與物資補給、水產品海上加工與物流、陸上配套與信息化管理于一體——這種全產業鏈漁業生產新模式實現了“養、捕、加”相結合以及“海、島、陸”相連接。
據悉,世界漁業發達國家也在積極發展深遠海養殖裝備,主要為大型養殖網箱和浮式養殖平臺。前者在離岸養殖網箱的基礎上,借助設施與配套裝備技術支撐,不斷向深水、深海水域推進;后者以專業化養殖工船為代表,在發展理念與技術方案上不斷成熟,已開始列入發展計劃并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