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是有名的“船舶之鄉”,曾有船舶和海工制造及配套企業400多家、碼頭227座,造船總量一度超過全國的10%,海工裝備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25%。近幾年來,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以及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等原因,部分船舶海工企業破產倒閉,進入司法審判程序。
2012年以來,江蘇南通市在船舶海工破產審判工作中有效發揮破產審判在優化資源配置、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積極作用。這一系列經驗做法引起全國同行的關注。近日,中國破產法論壇執行轉破產暨船舶企業破產專題研討會在南通召開,來自全國各地80多家法院的300多名法官以及法學界人士出席研討會。
“以破引資”創新審判思路
船舶海工企業破產審判案件普遍存在“五難”:破產程序啟動難、破產案件審查難、破產財產變現難、矛盾糾紛化解難、配套制度不完善。南通兩級法院創新思路,以“破前引導,立前有為”“破立統一,以破引資”等新機制,成功拯救危困企業。
南通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海工公司)曾是世界中小型液化氣船市場的“領頭羊”,特種船舶及再汽化模塊全球市場占有率均位列第一,擁有十幾項國家專利。在財務與經營陷入困境后,企業近7000名員工亟待安置,價值30多億元的項目尚未完工。
啟東法院于2016年8月5日裁定受理太平洋海工公司破產清算申請后,一方面要求破產管理人盡快厘清公司資產負債情況,一方面全力支持企業保訂單、保資金、保團隊、保生產,通過繼續履行合同、轉讓待履行合同等方式,確保公司持續經營,有效維持企業在工信部船舶海工行業優勢資質,最終吸引中集安瑞科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重整投資。涉外合同也得以按約履行,企業在國際市場不但沒有信譽掃地,反而行情看漲,當月即與外商簽訂了10多億元的訂單。
破產不停產,員工不失業
船舶海工企業是勞動力、資金密集型企業,上下游關聯企業眾多。進入破產程序后,企業關門、員工下崗可能導致矛盾集中爆發。近年來,南通法院把依法化解矛盾糾紛作為審判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功實現“破產不停產,員工不失業”,使企業、職工多方受益。
目前在象嶼集團技術部工作的顧烽烽曾就職于明德重工。2014年,明德重工進入破產程序時,尚欠2200多名職工及數十個外包勞務隊的工資上億元。在該企業破產重整轉清算案中,通州法院法官與人社、民政等部門積極溝通協調,及時協商制定職工安置分流方案。通州區人社部門經20余天現場辦理,順利實現全部職工分流,顧烽烽等一批職工順利在象嶼集團找到新工作。南通東鑫船舶重工公司破產時,各方矛盾十分突出。經法院與管理人協調,累計為6000余名職工發放了6000多萬元工資款。
明德重工重整案件受理前,有多艘在建船舶未能完成。其中MD152非自卸船已經完成70%左右,如將該“爛尾船”直接變價處理,損失很大。通州法院委托上海海事法院以9450萬元在網上拍賣,以9627萬元拍出,為破產企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司法能動助推產業轉型
近年來,南通兩級法院的船舶海工破產審判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南通船舶海工產值1483億元,2017年達到了2056億元。更可喜的是科技含量得到了質的提升,南通船舶海工產業進入了高技術、高附加值市場。
積極回應船舶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速“僵尸企業”快速有序退場,2016年3月以來,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專題司法調研活動。對瀕臨破產的企業,在具有挽救和重整價值的前提下,發揮司法能動作用,使企業重獲新生。近五年來,僅啟東法院在成功淘汰僵尸企業的同時,引進優質企業16家,累計引入投資60多億元。長江沿線啟東段原有40多家造船及配套企業,現僅剩14家,其中被淘汰的主要為產能落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船舶及其配套產業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