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歷時近20小時的努力,廣東中遠海運重工在碼頭作業水域自主完成了半潛式輔助鉆井平臺(N566)18米沉浮試驗并順利回靠碼頭。本次試驗成功突破兩大難點——平臺移動和試驗水域選定,最終確定將試驗水域由珠江口深海海域調整至公司浮船塢塢坑水域。
在碼頭水域完成N566平臺的18米沉浮試驗和錨機功能效用試驗,總節省費用約1480余萬元,同時為平臺成功取得資質證書,為日后交付創造有利條件。
面對巨額支出,以及公司出海試驗人員自身經驗不足、出海試驗平臺安全、出海試驗工作人員在平臺上下出入等一系列難題,制造系統分管領導陳德林副總經理提出了平臺拋錨試驗由出海試驗改為公司碼頭水域試驗的嘗試性想法和方案。蘇文偉總經理與船東CEO進行深入探討研究,船東最終同意在碼頭水域進行錨機功能試驗。經多次論證和交流,最終取得了各方面的認可。錨機功能效用試驗成功在碼頭水域完成,為18米沉浮試驗方案修改方案提供了可行性方向。
在制造管理部、技術部、服務車間、生產保障部等各部門共同努力下,N566平臺18米沉浮試驗突破了平臺的移動和試驗水域的選定兩個難點,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多次聯合技術部與廣州海事局、行業專家論證現有水域的可行性和通航安全分析。在制定詳細策劃、獲取船東認可、海事審批、塢坑疏浚、定點定位等準備工作后,一次性成功完成了拋錨及壓載試驗,并比原計劃節省巨額成本開支。
本次試驗中,制造管理部孫軻經理擔任試驗現場指揮,楊震作為建造經理,與服務車間黃旭芳、譚劍鋒、機電工區林小龍、饒淦、制造管理部李貴、胡列譚、技術部李云龍等同志上下同欲,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表現出了不懼困難,高質量完成生產任務的精神。
如何降低建造成本、節省支出是公司“學川崎”創效益重要工作。2018年以來廣東中遠海運重工在制造系統成立15個推進小組,制定修船、建造降本增效、創新創效專項獎勵制度,從組織機構上、獎懲機制和制度上有利推進“學川崎”各項工作。18米沉浮試驗正是體現了廣東中遠海運重工在工程管理、組織協調、緊急應變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團隊作風和戰斗力。
為鼓勵和表揚先進,按照公司《創新創效專項獎勵制度》,經總經理辦公會決定,公司將對為N566壓載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有關人員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