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國駐英國大使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國際海事組織(IMO)秘書長林基澤遞交中國加入壓載水管理公約文書。按照相關程序,該公約將于2019年1月22日起對我國正式生效。業內專家表示,從壓載水管理公約出臺至今的14年間,我國向IMO提出了十多項壓載水管理相關提案,其中有多項提案被采納。而為有效履約,我國克服對壓載水管理研究起步較晚的困難,從基礎研究、法規編制、公約宣貫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些均為我國應對壓載水管理公約并進行壓載水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入公約勢在必行
根據IMO網站的消息,截至10月16日,共有78個國家/地區加入了壓載水管理公約,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77.19%。亞太地區港口國監督的政府間合作組織東京諒解備忘錄組織的20個成員國/地區中,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已于2018年前加入壓載水管理公約,隨著中國的加入,亞太地區當前加入該公約的國家達到13個。
我國加入壓載水管理公約,一方面意味著懸掛五星旗的國際航行船舶要滿足該公約要求,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將可以對靠泊中國港口的外國籍船舶實施壓載水方面的港口國檢查。
應該說,及時加入壓載水管理公約既是我國應對該公約的要求,也是我國海洋環保事業發展的要求。
河北海事局危管防污處朱峰介紹說,壓載水管理公約中有一個“不予更優惠原則”,該原則規定,如果哪個國家未加入公約,掛該國船旗的船舶到了其他締約國港口,其他締約國可以按照公約要求檢查和處罰該國的船舶,但該國不能按照公約來檢查和要求其他締約國的船舶。業內專家表示,從這一點來說,我國在壓載水管理公約實際實施前加入公約勢在必行,否則會很被動。
此外,由于壓載水中外來生物入侵導致的環境污染與經濟損失十分驚人,我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管控迫在眉睫。我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里,分布約25個主要港口,每年進出口貨物吞吐量達90多億噸,每年進出我國沿海水域的壓載水有數十億噸之多,為全球之最。據環保部門的統計數據,因海水中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我國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74億元,而間接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每年1000億元。如何對這些壓載水進行檢驗與管理以防止壓載水中外來生物的入侵,如何在維護航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推動我國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是擺在海事管理機構面前的一個重要關鍵課題。加入壓載水管理公約,有助于我國借助外來經驗快速提升壓載水管理水平。
積極做好履約準備
自壓載水管理公約問世以來,各國都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在該領域開展研究,我國在壓載水攜帶外來生物入侵方面的管控與研究起步較晚,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為有效履約,我國在基礎研究、公約宣貫、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積極成效。
在基礎研究方面,河北海事局作為我國具體承擔壓載水管理公約履約籌備工作的單位,先后開展了壓載水公約規范和標準研究以及壓載水公約港口國監督檢查研究,搭建了壓載水公約履約法律框架,編制了壓載水公約港口國監督檢查工作程序;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持式壓載水快速檢測設備;開展了船舶壓載水取樣檢測技術及港口國監督檢查要求研究項目等;協調組織國內10家科研單位向科技部成功申報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課題項目《我國近海外來生物入侵災害風險防控技術和裝備研發》。今年,河北海事局開始起草《壓載水取樣與檢測技術要求》和《船舶壓載艙沉積物港口接收設施技術要求》兩項壓載水相關行業標準,預計明年通過相關程序后即可為我國履行公約提供行業標準參照。
在公約宣貫與信息提供方面,中國船級社(CCS)出臺并多次修訂《船舶壓載水管理計劃編制指南》《船舶壓載水管理檢驗發證指南》《船舶壓載水管理系統型式認可指南》等。河北海事局出版國內第一本壓載水管理專著《壓載水管理及實施》,并多次舉辦壓載水管理公約培訓班。
在完善配套設施與為企業服務方面,2017年,我國壓載水檢測中心項目獲批并開始建設。該中心設在河北海事局,建設目標是成為國內第一家集科研、人才培養和外來生物入侵預報預警為一體的壓載水及沉積物檢測中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船舶環境工程與可靠性實驗室已成為壓載水處理系統進行DNV GL、美國海岸警衛隊(USCG)型式認可試驗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可為壓載水處理系統企業開展環境試驗/電磁兼容性(EMC)試驗/防爆試驗。上海海洋大學大力開展壓載水相關信息收集、試驗及研究,并申請了USCG壓載水處理系統生物有效性檢測實驗室資格。
此外,2013至今,我國積極參與國際談判,圍繞壓載水管理公約型式認可導則修訂、壓載水管理公約實施路線圖及實施時間表修訂、壓載水管理公約經驗積累期和應急措施導則等問題,提交提案十余份,充分表達了我國立場。我國還與多國進行了關于壓載水管理雙邊互免、交換水域指定、港口國檢查等方面的談判和經驗交流,以推動建立壓載水管理方面的長效合作機制。
努力貢獻中國智慧
記者了解到,我國“關于使用港口接收設施排放壓載水作為實施壓載水管理公約的手段的建議”等3個提案將于近日提交給IMO船旗國履約分委會審議,如果得以審議通過,那么,使用港口接收設施排放壓載水將作為由我國提供的一項壓載水管理公約履約措施得以推廣。
而這只是我國在全球壓載水管理方面貢獻中國方案的一個例證。從2004年IMO出臺壓載水管理公約至今,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履約方案提供等方面均有較好表現。
目前出臺與獲得立項的屈指可數的幾個壓載水管理國際標準中,我國就有3個獲得立項。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九江精密測試技術研究所起草的《紫外法壓載水管理系統—比例縮放計算方法—RANS-DO模型》,完善了紫外法壓載水管理系統比例縮放計算方法,填補了國際空白。該標準的批準立項,既是對IMO導則的補充,又能為紫外法壓載水管理系統生產廠商、船級社、認可機構和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提供指導。中船重工第七一四研究所和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聯合起草的《ISO23314電解法壓載水管理系統的健康和風險評估》和《ISO23315電解法壓載水管理系統的氫氣安全措施》是電解法壓載水處理領域的首批國際標準,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另外,為了幫助航運企業減輕經濟負擔,并同時保證船舶排放的壓載水符合壓載水管理公約,深圳海事局近年來開展了“共享式”壓載水應急處理試驗與研究,來驗證駁船接收處理壓載水方案的可行性,努力為全球提供既經濟又能滿足要求的高性價比履約方案。
壓載水管理任重道遠
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履約準備與提供“中國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成效,但還存在較多不足。如我國在壓載水管理方面的科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國內僅有一兩家科研機構專門開展過壓載水攜帶外來生物入侵的課題研究,壓載水攜帶外來生物入侵的形成機理尚不明確,部分關鍵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研究手段較為落后,從事壓載水攜帶外來生物入侵的專業人才明顯匱乏。據了解,我國有海洋生物檢測資質的港口實驗室數量不足,且檢測范圍與檢測標準也與壓載水管理公約要求的不同,有的實驗室只能檢測某種海洋生物,且缺乏針對性。這些問題都成為我國防控壓載水中外來生物入侵的制約因素,也將直接影響我國的有效履約,需要我國花大力氣解決。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明年實際實施的壓載水管理公約,我國海事部門將通過招投標方式購買壓載水快速檢測設備。朱峰表示,現在壓載水快速檢測設備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的品牌,中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企業都在加快研制,產品在便攜性、成本、準確率、海水濁度與死亡藻類影響檢測方面各有利弊。我國研發的壓載水快速檢測設備目前還在測試階段,未實現產業化。而英國的FastBallast等壓載水快速檢測設備已經有市場實用業績。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壓載水管理與履約工作任重道遠,建議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壓載水管理公約實施相關法律文件的制修訂工作,通過國內立法防止外來生物對我國環境造成危害。二是加大基礎投入,提升我國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的科研水平,以推動我國的履約工作并爭取國際話語權。三是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培養一批精通壓載水管理知識、具備壓載水管理技能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