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航運市場運力過剩,運費很難達到盈虧水平線,船東過得并不好。船東缺錢,船市也就火不起來。克拉克松(Clarksons)最近發布一份報告稱,全球造船訂單量嚴重萎縮,為近15年來的最低水平。
克拉克松在這份報告中提到,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造船廠手持訂單量約為3200艘,合計約為8100萬總噸,這是自2004年以來的市場最低水平。克拉克森造船市場研究員George·Warner表示:“自造船業繁榮初期以來,全球新造船訂單數量從未出現過如此之低的情況,這還是第一次。”
散貨船和油船訂單量急速下降。據克拉克森統計,十年前,散貨船和油輪的訂單總量可到全球新造船訂單的三分之二,而今年,這一比例已經降至42%。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和全球能源走向引起的貿易變化,讓散貨船和油船的需求不如從前。舉例來看,自2000年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量伴隨著房地產產業的繁榮而持續增長,2000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只有6900萬噸,而2009年則增至6.27億噸。但到了2010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出現十年來得首降。另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CISA)統計,2019年前兩個月,中國鋼鐵產量增長9.2%,增長量達到1260萬噸,而同期鐵礦石進口量則下降5.6%,約1030萬噸。在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首席航運分析師Peter Sand看來,中國鐵礦石進口量不斷下降而原鋼產量不斷上升,對干散貨運輸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好望角型散貨船依賴于中國鐵礦石進口的時代或許已經提前結束。與此同時,國際原油運輸市場和成品油運輸市場走勢也持續地在低位徘徊。所運輸商品需求量下降使運費受到負面影響,船東對相關船型的訂造熱情也會變淡。
LNG運輸船訂單比例增加。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在新造船訂單中所占比例增高,其訂單數量大約占全球總量的13%(141艘),而在十年前,這一比例僅約為2%。造成這一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液化天然氣需求量的快速增長。比如中國政府日益加大對環境的治理力度,逐漸強調天然氣或電能對燃煤的替代作用,加之為落實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求,2016-2017年,我國徹底關閉的煤炭企業就已超過了2000家,淘汰煤炭產能共計約4.5億噸。“煤改氣”計劃瞬間激發了我國的液化天然氣消費市場。由于我國液化天然氣產量增速難以緊跟消費需求的增速,進口量因此驟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LNG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17年開始,我國液化天然氣市場出現逆轉,當年的進口量達到3813萬噸,同比增長46.3%。而2018年上半年,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總量則已經突破2366萬噸,較2017年同期增長逾51%,增速驚人。另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新興經濟體和全球人口增長(預計2040年全球人口數量將達到90億)的推動下,全球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而液化天然氣需求量預計將以年均4%的速度增長,2035年將突破6億噸。為此,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公司(Qatargas)正在尋求結果方案,并于不久前積極啟動了最多100艘LNG運輸船的訂造計劃。
克拉克松雖然沒在這份報告中過多地提到集裝箱船訂單,但通過對以往數據的觀察可發現,班輪公司正在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合理運用運力方面。比如,集裝箱運輸市場供需狀況需要得到明顯改善,各家班輪公司因此對超大型集裝箱船的需求有所下降,除了為適應市場需要而新增訂造支線集裝箱船外,幾乎沒有班輪再對超大型集裝箱船訂單做出反應。與此同時,部分班輪公司還對已確認的集裝箱船訂單做出調整,預計交付時間比此前更久,一些原本定于2018-2019年交付的運力多被推遲到2020年交付。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交付的集裝箱船總運力約為100萬TEU左右,同比下降約14%。樂觀看來,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帶來的影響將作用于集裝箱船訂造市場。SeaIntelligence也曾做出類似預測,稱班輪公司當前很可能會將租賃運力轉移出去,或出售/拆解更多船舶,而大量吸收新造船運力將使其面臨嚴峻的經營風險。
慘淡的新造船訂單量,讓越來越多的造船企業陷入無單可接、無船可造的困局,破產重組成為行業普遍現象。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統計,全球規模以上活躍船廠的數量已由2007年的709家,下滑至2018年119家,減少幅度達到83%。在中國,規模以上活躍船廠數量則由2007年額177家下滑至2018年的47家,減少幅度達到60%。
落后的造船產能加速出清,新造船訂單也將進一步向優勢造船企業集中。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防科工局于2018年底聯合印發《推進船舶總裝建造智能化轉型行動計劃(2019-2021年)》,明確指出經過三年努力,我國船舶智能制造技術創新體系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大幅降低“臟險難”作業勞動強度,明顯減少作業人員,要顯著提高造船企業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2-3家標桿企業率先建成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單元、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化車間,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造船,實現每修正總噸工時消耗降低20%以上,單位修正總噸綜合能耗降低10%,建造質量與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建設智能船廠奠定堅實基礎。在此驅動下,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向我國船舶建造企業轉移,使我國船廠的產品結構持續高端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