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美國擬對價值約3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計劃舉行公眾聽證會。該計劃與美國早前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主要針對工業和商業用品不同,目標是玩具、服裝等消費品。
對于航運業,特別是集運業來說,對主要為消費品的高達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稅可能是一個真正的壞消息。業內人士分析,美國自去年開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已推動全球商品流動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到目前為止從事歐洲和亞洲之間貿易運輸的航運企業的業務受到關稅的影響并不明顯,但如果關稅開始瞄準消費品,或將促使航運業重新審視一些航線的運力需求,并判定這種變化是否需要調整運力投入,以及在未來進行新的航線布局。
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施索仁表示,特朗普的推文也許看似非常危險,但航運業真正需要注意的不只有特朗普的推文,還要持續關注影響需求的指標,以評估中美貿易沖突將如何影響貿易流動。
中美之間貿易量已顯著減少
3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聽證會將有300多家美國企業參加并表達意見,但美國媒體稱,去年的第二輪加征關稅聽證會上有超過90%的代表反對,但并沒有阻礙加征關稅計劃的生效。因此,此次加征關稅恐怕也難以因反對的聲音而終止。
實際上,自去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沖突以及今年5月10日美國對自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征收25%的關稅,已經明顯導致了中美之間貿易的減少。今年1~4月,中國進口大豆2439萬噸,其中,自美國進口431萬噸,同比下降70.6%;進口豬肉77.4萬噸,其中自美國進口豬肉7萬噸,同比下降53.6%。1~5月,中國自美國進口額為495.7億美元,同比下降29.6%。來自美國的數據則表明,去年,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下降了50%,對中國的汽車出口下降了20%以上。亞洲至北美東岸的貿易量在2019年第一季度迅速萎縮,貿易量同比下降3.6%,相較于2018年第四季度環比下降18.1%。業內人士分析,貿易量的下降必然導致航運需求的下降,由此而來的運力過剩將導致跨太平洋貿易航線的運費和收入下降,除非航運企業大幅減少運力投入。
而且,由于中美貿易沖突導致的中國工業零部件需求下降,還讓中國進口量較大國家和地區遭遇“池魚之禍”,如韓國、日本、德國等。2018年,日本、中國臺灣、韓國、泰國和越南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下降了約14%。
有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集裝箱運輸量僅增長1.7%,而去年全年則增長了3.8%。全球最大的集運企業馬士基集團首席執行官施索仁表示,征收新的關稅或將使全球集裝箱貨量增長預期降低1個百分點。航運咨詢機構德魯里則認為,若其他因素不變,在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為25%的情況下,僅亞洲至美東線的進口箱量收縮就可能達到15%左右。
由于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加起來占世界的40%左右,美國向中國發起的貿易戰也讓全球國際貿易面臨巨大壓力。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受貿易摩擦升級和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等因素影響,2018年全球貿易增長3%,遠低于預期,而且今明兩年全球貿易增長仍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貿易統計數據表明,自2018年年底以來,全世界出口規模、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以及對歐盟出口都在逼近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19年第一季度,二十國集團國家進出口貿易疲軟,進口貿易額環比下滑1.2%,出口貿易額環比僅小幅增加0.4%,其中,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當季進出口額大幅下滑。WTO在4月初發布的《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中,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由此前的3.7%下調至2.6%。德魯里預計,航運企業將考慮削減一些運力,從而抵消貿易戰可能造成的運量損失。據了解,隨著中美貿易沖突的加劇,海洋聯盟、THE聯盟和2M聯盟均削減了跨太平洋貿易航線的運力,削減的運力相當于部署總運力的6.7%,即每周21300TEU。
對美國挑起貿易戰導致的國際貿易局勢惡化,以國際貿易為業務基石的航運業表達了堅決的反對。馬士基日前打破不評論政治的傳統,抨擊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施索仁表示,貿易戰升溫,傷得最痛的國家將是美國。馬士基專注于歐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運輸,到目前為止業務尚未直接受到關稅的影響。但如果美國開始瞄準消費品,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包括國際航運協會(ICS)、歐洲共同體船東協會(ECSA)和亞洲船東協會(ASA)在內的三大船東組織發布聯合聲明,譴責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戰。ICS副秘書長西蒙·貝內特說,全球海洋貿易規模每年超過100億噸貨物,航運業的效率取決于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體系。然而,最近這個體系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某些國家政府的無理批評和威脅。
商品流動量會否此消彼長
雖然特朗普挑起的貿易戰兼有迫使美國制造業回流的目的,但由于美國高昂的綜合勞動力成本,恐怕事與愿違。一些亞洲國家可能會成為采購替代產品的最大受益者,這一趨勢正極大地改變著貿易流動方向。
目前來看,越南、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從美國進口替代中獲益最多,而智利、阿根廷、巴西等美洲國家從中國進口替代中獲益最多。這種變化也引起了航運業的關注。施索仁就表示:“特朗普的推文也許看似非常危險,但你會發現實際上或許不是如此。真正需要注意的不只有特朗普的推文,還要持續關注影響需求的指標,以評估中美貿易沖突將如何影響貿易流動。”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前3個月,雖然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金額下降了13.9%,但來自越南的進口同比增長了40.2%;雖然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下降明顯,但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8.4%。情況與韓國相似的可能還包括泰國、中國臺灣等。
今年1~4月,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同比下降70.6%,但自巴西進口1549.6萬噸,同比增長46.8%;自阿根廷進口215萬噸,同比增長23倍。俄羅斯去年對中國出口大豆同比翻番,該國政府官員表示,到2024年,俄羅斯有潛力將對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提高到每年200萬噸。
今年1~4月,中國自美國進口豬肉7萬噸,同比下降53.6%,但自西班牙、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國進口豬肉大幅增長,增幅都超過了10%。
這些貿易方向的變化必然導致商品運輸線路和格局的變化,并影響到一些航線的商品運輸需求。也正因為這一原因,雖然大多數航運企業都為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未來不確定性憂心忡忡,但也不乏因為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運力需求變化而受益的企業。如摩納哥散貨船船東和運營商Scorpio Bulkers去年第三季度的大幅減虧就得益于中美貿易沖突引發的船舶需求。由于中美貿易沖突導致中國買家持續從南美東海岸購買大量大豆,從而使該公司超大靈便型散貨船第三季度收入達到3970萬美元,同比增加1660萬美元。此外,由于中國從南美等地持續增加谷物進口,Scorpio旗下的卡姆薩爾型散貨船收入同比增長了720萬美元。該公司預計,隨著貿易沖突的升級,中國買家從其他來源,尤其是南美東海岸市場購買更多谷物的可能性還將提升,從而增加對相關航線散貨船的需求。
當然,大多數航運企業面對中美貿易沖突升級時更多考慮的是將損失降至最小的方法。特別是如果這次針對以消費品為主的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稅計劃實施,恐怕將切實降低運力特別是集裝箱運力需求。屆時,相關的船舶需求將產生變化,航運企業的運營業務將隨之進行調整,運營業績也將隨之起伏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