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廣東省正式發布《2018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經初步核算,2018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連續24年名列全國首位。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2%,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9.9%,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廣東也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以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廣東省將繼續加快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工裝備、海洋生物、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六大海洋產業,海洋經濟發展“東風”正勁。
“雙龍頭”動力強勁
2018年,廣東省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37.1∶61.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28.5億元、7169.9億元和11827.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5.9%和11.2%。主要海洋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漁業成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中,濱海旅游業增加值占去年廣東海洋產業增加值的50.2%;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和海洋電力業等產業增速較快,增速分別為23.3%、13%和12.5%。
此外,廣東海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該省財政支持海洋創新專項48個,共建成涉海涉漁科研機構24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帶動超過4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科技創新領域,有52項創新成果得到轉化應用。2018年經過公開申報、審核、專家評審、現場考核等程序,最終對包括海洋工程技術與設施海上試驗平臺、浮式海上風電平臺全耦合動態分析及其裝置研發、南海天然氣水合物高效開采與控制技術研究等在內的25家單位的36個項目進行立項。
廣州和深圳作為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雙龍頭”,也發揮各自的優勢,將海洋經濟推向新的臺階。
廣州發揮對外開放水平高、科技創新實力強、基礎設施完善、海洋產業集聚等優勢,積極發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高端濱海旅游業。通過推動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已形成百億級海洋產業集群;作為對外開放的先行地,截至2018年底,廣州已經與美國巴爾的摩港、希臘比雷艾夫斯港等44個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口的關系;隨著南沙港鐵路、廣州港出海航道等一大批海洋交通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廣州的海洋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南沙已成為全國郵輪港口游客增長速度最快的港口。此外,廣州還擁有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25個,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3個,海洋科技服務人員超5萬人。
深圳高度重視海洋科技創新,通過規劃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壯大海洋教育研究機構、集聚海洋領域專業人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等多項舉措,持續提高海洋科技創新水平。2018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約為2327億元,同比增長4.63%,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全市經濟生產總值的9.6%。深圳海洋產業初具規模,涉海企業有7000多家,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尤其是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油氣業三大傳統產業優勢突出,在國內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日前宣布,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市正全力推進“十個一”工程:一所國際化綜合性海洋大學,還要建設和打造一個海洋科學研究院、一個全球海洋智庫、一個深遠海綜合保障基地、一個國際金槍魚交易中心、一個以“中國海工”為代表海洋標桿企業、一家海洋開發銀行、一支海洋產業發展基金、一家國際海事法院和一大盛會——中國國際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的國際化綜合性海洋大學建設計劃,或將使廣東成為國內唯一擁有兩所海洋大學的省份,對于進一步完善廣東海洋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海洋科技與創新研發的深化具有重要意義。
六大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為深化海洋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廣東省將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構建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據悉,廣東省正在進行《廣東省海洋六大產業三年行動方案》《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端裝備發展研究》等規劃和課題的研究制定工作,進一步優化海洋產業布局,確保海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據悉,廣東省從2018年起,將連續3年由省財政廳每年安排3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生物、海工裝備、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六大海洋產業領域創新發展。
在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廣東將依托珠三角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基礎優勢,重點培育5~10家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新興海洋電子信息龍頭企業,以廣深為核心,積極布局海洋電子信息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和園區,到2020年形成千億級的海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廣東將推進支持珠三角海上風電科創和服務總部基地、粵西海上風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粵東海上風電運維和整機組裝基地、廣東省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建設,推動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開發,將海上風電產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省海上風電產業產值超2000億元。
為加快海洋生物產業發展,廣東將開展海洋生物醫藥制品研發及推廣應用,推動海洋生物制品產品多元化,打造海洋生物醫藥新技術、新產品原創地,力爭到2020年實現廣東省海洋生物產業朝多元化、高層次發展,初步建成若干個國內一流的海洋生物產業集聚區。
在海工裝備產業領域,廣東將積極打造全海工裝備產業,加強平臺研發設計與關鍵核心設備國產化,開展全海域全海深地形地貌探測、海洋礦產勘探、深潛器、海底作業機器人及深海養殖裝備等深遠海技術研發,力爭到2020年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超千億元規模產業集群。
此外,廣東將落實《推進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初步構建海洋公共服務集群,到2020年引入和培育10~15家涉海服務機構,產值規模力爭達100億元。
依托廣東自貿試驗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廣東將引導大灣區海洋產業進一步創新技術和優化布局,發展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波浪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引導金融服務實體海洋經濟,推動大灣區海洋金融業發展,探索建立海洋產業風險保障機制,將深圳市培育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金融中心。
以科技創新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廣東省在海洋科技方面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實施海洋經濟發展專項,開展2018年51個海洋經濟發展專項申報項目的考察評估,推動2019年55個申報項目盡快落實,并啟動2020年海洋經濟發展專項的申報工作。目前,廣東省政府正在與廣州、珠海、湛江市政府同步推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海洋科創中心,提升廣東海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加速打造海洋“超級工程”
近期珠江口最引人矚目的重大海洋基礎建設工程項目,非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莫屬。深中通道為大灣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強勁動力,以交通發展為引擎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騰飛。
近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承接的深中通道18米足尺變寬試驗段正式驗收移交。此前,由中船集團所屬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建造的GK01標足尺模型試驗段已經在2018年年底交付。據悉,廣船國際與黃埔文沖在2018年承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鋼殼制造項目GK01、GK02標段工程,同年4月開工建造試驗段。為滿足產品建造的質量和工期需求,中船集團所屬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為黃埔文沖、廣船國際設計建造了小組立智能焊接流水線、平面分段生產流水線,建立了車間信息化管控系統,進行了板材/型材切割改造升級工程,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
要把沉管隧道“種”到海底,需要采用機械化和智能化設備來鋪設大型結構物碎石基礎,由中船集團所屬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研發設計的自升平臺式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號正是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建設的“主力軍”之一。該船總長98.7米,型寬66.3米,型深6.5米,樁腿總長75米(可根據水深工況環境接長至95米),鋪設整平作業最大水深40米,設計整平精度約40毫米,已于今年4月在南通下水,預計7月抵達深中通道現場進行調試。據悉,上海船院采用了創新技術,在船身4個樁腿之間設計超大月池,形成“回”字形的船體結構,可在不移動船身的情況下鋪設碎石,鋪設范圍廣、整平速度快、施工效率高,具備在16級風下本地站立自存的能力。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建設的另一大“主力”——世界首艘且唯一一艘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號于6月1日在黃埔文沖出塢。這艘目前世界上安裝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業最高效、性能最先進的海底隧道沉管施工專用船舶,總長190.4米,型寬75米,型深14.7米,片體寬9.1米,主船體采用雙體船船型設計,兩側片體由4個箱型跨梁連接而成;配有2套9280 千瓦主推進系統,具備自航功能,載標準沉管深水靜水航速可達5節;配備8臺大功率側推,具備DP-1動力定位功能、航跡追蹤及自動糾偏功能,循跡寬度可控制在85米以內。
目前,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已經全線展開,伶仃洋大橋東錨碇已完成圍堰筑島及回填;島隧工程方面,西人工島順利完成筑島,島上隧道敞開段開始施工,東人工島堰筑段隧道圍堰工程及成島施工已展開,沉管隧道預計今年完成E1、E2管節鋼殼制造和澆筑。由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號、碎石鋪設整平船“一航津平2”號和“津平1”號、供料鎖固船“一航津供1”號,以及其他拋石夯平船、清淤船等裝備構成的沉管隧道機械化施工核心裝備群,計劃在今年年底進行首節沉管安放。
在深中通道之前,“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中俄合作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以及“一帶一路”多個工程項目的建設,都能看到廣東海洋裝備企業的身影。
可以期待的是,下一個“超級工程”的合作或許已經為期不遠。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的《深圳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年)》中包括了深珠跨海城際鐵路項目。按照深珠跨海城際鐵路的規劃位置,如果說港珠澳大橋是珠江口的 “外環通道”,深中通道是 “內環通道”,那么連接深圳與珠海的深珠通道則可稱為“中環通道”,必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珠江口的海洋經濟格局優化催生出新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