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受國際經濟增速放緩、貿易摩擦等影響,全球新船訂單大幅下滑,全球船舶配套業經營也持續低迷,面臨接單難、盈利難的問題。但在相關海事規則規范的影響下,節能環保設備表現搶眼,市場訂單大幅增長。
具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全球新船成交較2018年同期下滑50%以上,受船市整體低迷影響,船配企業整體上呈現出經營惡化的態勢。
國外方面,瓦錫蘭船配業務新接訂單減少6%,銷售總額增長8%,運營利潤減少3%;韓國HSD公司發動機銷售收入雖增長6%,但運營利潤虧損同比擴大108%;麥基嘉新接訂單同比下降2%,銷售收入增長2%,運營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額達1300萬歐元。
國內方面,受2018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船配企業整體呈現一定程度的增長。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9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船配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3億元,同比增長9.2%;利潤總額達7.6億元,同比增長25.1%,但距離2017年的經營水平差距仍舊很大,傳統商船需求減少的影響依然存在。
競爭格局或將改變
環保設備成為重點方向
船市不景氣是多數配套企業經營持續惡化的原因之一。為精簡業務、整合資源,部分企業開始進行收購或出售傳統配套業務,這其中不乏各板塊的巨頭企業,包括羅爾斯·羅伊斯、康士伯集團、麥基嘉、MAN等。這或將改變配套市場細分領域的全球競爭格局。例如,康士伯完成對羅·羅商用船舶的收購,成為全球智能船領域最強企業之一;麥基嘉完成對TTS船舶和海工配套業務的收購,鞏固了其全球第一大機電設備供應商的市場地位;大眾集團為精簡業務計劃出售MAN ES公司,包括康明斯在內的多家公司或將成為潛在意向買家,此次出售可能將改變船用低速機及中速機的產業格局。
與此同時,隨著國際環保法規相繼生效,節能環保配套設備逐漸成為船配市場的需求重點。以只剩下不到半年就要生效的2020年全球“限硫令”為例,脫硫設備正成為全球船配業的關注焦點,船用廢氣洗滌器在上半年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根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6月,全球已有2263艘船舶安裝了廢氣洗滌器系統,較同年1月增長約46%;在3074艘手持訂單中有593艘船舶也選擇加裝廢氣洗滌器,主要聚集在油船、散貨船、集裝箱船、大型郵輪等熱門船型上。但由于投資回報不確定、缺乏安裝能力以及適合該技術的船舶數量有限,未來幾個月,低硫燃料和高硫燃料之間的價差預計會進一步縮小。因此,全球船隊除去安裝廢氣洗滌器和采用雙燃料動力的船舶外,超過80%的船隊仍將選擇低硫油應對“限硫令”的要求。
此外,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系統、壓載水處理系統、可替代燃料技術等環保技術和設備也不斷涌現,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SCR系統方面。截至2019年6月,全球已有近700艘船舶安裝SCR系統,此外還有約400艘裝有SCR系統的新船訂單將在未來5年內集中交付。上半年,國內外船配企業如MAN、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所屬滬東重機有限公司和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等的SCR系統研發應用不斷取得新突破。
壓載水處理系統方面。上半年,美國Envirocleanse公司、丹麥DESMI Ocean Guard公司、韓國Techcross公司等先后獲得美國海岸警衛隊(USCG)的型式批復認證,全球配套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市場上的壓載水處理系統訂單仍以批量形式出現,阿法拉伐接獲了挪威Bulkship Management AS公司30艘干貨船訂單,DESMI將為DFDS公司40多艘渡船改裝壓載水處理系統。
可替代燃料方面。在環保理念的驅使下,船配相關企業圍繞液化天然氣(LNG)燃料、電池動力、混合動力,以及氫燃料、乙烷等新燃料進行了大量研究。2019年上半年,全球LNG動力船規模增至504艘,增長10%,其中非LNG運輸船交付19艘。其他燃料動力的研發也在不斷進行,ABB和SINTEF聯合研發以質子交換膜處理氫燃料的船舶燃料電池推進方式,日本船企推出了全球首艘搭載鋰離子電池的混合動力貨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實現了甲醇動力船舶在亞洲海域的首次試航,瓦錫蘭和J-ENG均聯手大型航運公司開展了生物燃料發動機的研究。
智能船配逐漸成熟
夯實基礎才能釋放“大招”
為應對船舶的數字化變革,各大船配廠商紛紛推進船舶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使得數字化信息化應用水平提高,智能船配體系逐漸成熟。上半年,WinGD與埃克森美孚基于動力系統的數據集成開展智能航運技術研發;羅·羅聯手采埃孚公司(ZF)共同研發船舶設備運營數字監測系統,以提升船舶航行可靠性;愛立信聯手中國企業推出5G寬帶物聯網智能船舶開拓物聯網市場。同時,3D打印、數字孿生、數字平臺等信息技術也在推動船舶行業的飛速發展。
除智能船配之外,國產化配套設備的裝船能力也逐漸得到提高。隨著近年來國內船配企業不斷進行自主創新與市場開拓,其設備研發水平已經逐漸接近國際領先水平,在市場開拓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績。
產品研發方面,國內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和產品,如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為首艘國產磷蝦捕撈加工船配套的主推進系統,可在ICE-1A冰區及零下25攝氏度環境工況提供高效推進動力;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研制的除銹爬壁機器人,大幅提高了船企除銹作業效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研發的采用氫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發動機順利通過強制性檢驗。市場開拓方面,中國船配企業在新型環保裝備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較強,獲得大量國際市場訂單。如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希臘市場收獲超過30家船東的120余艘壓載水處理系統訂單,訂單總額超過1億元。
2019年下半年,受國際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際造船市場仍不明朗,船配市場整體局勢仍難以扭轉。因此,國內船配企業應注重保持自身發展實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首先是繼續加快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目前,我國船配企業技術仍與國外企業存在一定差距,需繼續加大對相關技術的研發力度;其次是持續關注產業格局變化,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對未來細分產品市場的判斷,瞄準新產品、新方向,爭取把握新的市場機遇;最后,還應該利用市場低谷期,通過國內外兼并等方式整合產業鏈資源,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