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日本造船企業未交貨訂單僅約2000萬噸,創下近十年新低。
面對中韓船企的競爭,日本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決定調整造船領域。
12月13日,日本新聞網消息稱,因為面臨與中韓船企的激烈競爭,日本三菱重工正考慮將其位于長崎的Koyagi工廠出售給大島造船(Oshima Shipbuilding Co.)。目前,雙方尚未就銷售價格達成一致。
去年,大島造船在日本造船企業中排名第三,年建造量為129萬噸;三菱重工排名第四,年建造總量為80萬噸。
三菱重工的Koyagi工廠成立于1972年,主要負責建造液化天然氣(LNG)船和液化石油氣(LPG)船。自2015年以來,該工廠一直未能獲得任何LNG船訂單,手中最后一艘LNG船已于今年9月交付完畢。
日本新聞網稱,三菱重工認為,在LNG船業務中,面對中韓船企的激烈競爭,該工廠已不太有提高盈利的可能。
三菱重工曾在去年計劃,2020年將把Koyagi工廠的商船建造業務比例降低約一半,轉向以橋梁、碼頭等土木工程結構的建造和客船修理等工作。
現在,三菱重工決定將該工廠出售。三菱重工稱,未來公司希望將重心放在具有競爭力的船型領域,大規模縮小業務范圍。
此次出售Koyagi工廠,標志著三菱重工將基本退出LNG船等大型資源運輸船建造領域。
此次接盤Koyagi工廠的大島造船,同樣位于長崎,它是一家以建造散貨船為主的船廠。
2017年起,三菱重工和大島造船在商船業務方面建立了合作。日本新聞網報道稱,有消息人士認為,大島造船收購Koyagi工廠,旨在提高自身船廠的生產效率。
據日本船舶出口組合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0月,日本造船企業的未交貨訂單僅約2000萬噸,創下近十年新低。
造船企業從簽約到交付需要約兩年時間,為確保業務長期穩定,造船廠的手持訂單量需達到約2-3年的產能規模。但目前,日本整個造船業只能確保到1.5年后的工作量。
據克拉克松研究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中國船企手持訂單量位居全球第一,約占總訂單的35%。韓國船企排名第二,手持訂單量約占總訂單的28%。日本船企手持訂單數約占總訂單的16%。
《日經亞洲評論》雜志指出,盡管日本造船企業占據全球約兩成的市場份額,但個別企業難以與有價格優勢的中韓大型船企競爭。
今年10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成立了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韓國最大造船企業現代重工,也正與大宇造船和海洋工程公司進行合并。
合并后,中國和韓國這兩家船企約占全球近四成的市場份額。
在中韓造船企業采取調整措施的同時,日本造船業也在加速自身變革。
11月29日,日本最大的船企今治造船(Imabari Shipbuilding)與第二大船企日本造船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宣布,就資本和業務合作的基本事項達成協議,并簽署了相關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