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路透社有關新加坡交易所(SGX)可能對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TheBaltic Exchange)展開收購一事,新交所今早(2月26日)作出回應。
新交所表示,它已呈交一份收購波羅的海貿易海運交易所的不具約束力競標,這意味交易可能發生。新交所強調,有關討論還處于初步階段,目前不能確定也無法保證,有關交易能否實現,以及相關討論是否會造就明確以及有約束力的協議。新交所在文告中說,它將遵照新加坡上市規則,及時公告此項交易的任何重大發展。
在新交所之前,此前有媒體曝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已非正式接觸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擬有意以市賬率3倍出價收購該業務,涉足航運業。
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創立于174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航運市場,也是全球唯一世界航運交易所。1823年波羅的海俱樂部成立,并于1900年與倫敦航運交易所合并,成為波羅航運交易所。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位于倫敦,提供海運市場實物和衍生合同交易和結算的信息,約有600個成員,包括世界上主要的航運公司。
《航運交易公報》評論員認為,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航運服務業——包括信息、交易等領域——重點區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新加坡可以說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無論是從語言(英語,及主要的東南亞語言)、法律體系(英美法系)、國際環境(連接東西方)、海事傳統等方面是亞洲較為完整的重點地區,如果此等交易得以實現,并不出人意外。《航運交易公報》評論員認為,類似的合作(包括收購、合并)不可能發生在中國機構和波交所之間,這也是雙方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完全不存在走到一起的動力和路徑。
令人糾結的是,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過程中,對于航運服務業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高,但成果并不豐碩。業內人士擔心波交所的“換主”是不是會影響上海的航運中心建設目標的實現?
《航運交易公報》評論員進一步指出,無論規劃如何制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一開始就不具備“替代性”,它對于中國和世界都是“特殊”的,上海從區域和領域層面做起,可能更具現實性。《航運交易公報》評論員分析:“航運服務業的核心是法律和規則,我們以往一直覺得我們是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才沒法承攬航運服務業的核心業務。其實更主要的是因為:我們對于英美法系完全是無知的,并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長期以來是‘主動’保持這種無知。如果航運中心建設目標包括用我們的法律習慣改變幾百年的世界航運法律框架,那么顯然這不是一個具有現實性的目標。”
以航運業天然的全球性質看,《航運交易公報》評論員提出,航運中心建設理應包括“走出去”的路徑,即是,上海、中國應該主動將自己放在全球的背景上去,以中國人的身份在全球做全球的業務,而不強求全球人來中國做他們的業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應該有三個——一個就是上海的,一個是全國的,一個是海外的。惟其如此,“國際”才可能落地生根,才有機會為全球航運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