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舶行業合同發生爭議的概率比較高,但在中國拆船業發展的30余年歷程里,國內拆船企業與國內外航運企業或船東的廢船買賣交易中,所使用的格式合同文本多由他國組織或企業編制。
日前發布的《中國拆船協會拆解廢船買賣標準合同》(《拆船標準合同》)把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列為仲裁機構之一,成為具劃時代意義的一筆。這不僅有利于為國內拆船企業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更多選擇,也體現了我國海事仲裁的優勢。“身為世界拆船大國,巨大的市場也給我國船舶類企業帶來了潛在的風險。”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副主任于健龍指出,在從前《標準合同》缺失的情況下,一旦出現糾紛,便按照合同上的約定到國外仲裁。然而受制于法律、語言、文化的差異以及高額經濟成本等不利因素,中國企業往往無奈地選擇缺席審理,最終以敗訴收場,不但在經濟上承受巨大損失,更有損企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和聲譽。“《拆船標準合同》是業界各方的智慧和實踐經驗的凝聚,是一套貼近中國拆船業發展實際的拆船合同標準文本,既能引導企業規范發展,也能為企業法律風險的防控筑起一道有力的屏障。”于健龍認為,《拆船標準合同》中規定了船東和拆船廠基本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可以構建相對平等的對話機制,在不偏倚的關系中互利共贏,即使出現爭議,也可以以更加公平、便利的方式解決爭議。“今后,海仲委將深化與中國拆船協會的長期合作關系,為業內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法律服務。”于健龍說。
據記者了解,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是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關的仲裁機構,具有高水準的仲裁員隊伍和規范的仲裁規則,以仲裁的方式,獨立、公正地解決海事、海商、物流爭議以及其他契約性或非契約性爭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仲裁過程完全可以排除外界干擾,依法獨立公正地斷案,當事人還可以選擇仲裁的語言、仲裁適用的實體法。
2015年,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深入貫徹落實貿促會發展壯大海仲委的指示精神,一方面不斷加大拓展案源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受案數量總計136件,其中涉外案件61件,結案83件。同時,海仲委積極走訪政府部門、司法機關以及相關企業,與多家行業協會建立了合作關系。為了給業界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海仲委在上海、天津、重慶和香港原有四個分會的基礎上,設立了福建分會、長江海事調解中心,海仲委華南分會、舟山辦事處、重慶辦事處也計劃于今年掛牌成立,將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