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修船廢鋼性質界定存在誤區,外籍船舶修理廢鋼被視作‘進口’,并作為‘一般貿易’對待并進行資源再生利用,讓中國修船行業飽受修船廢鋼處置難題的困擾。”5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董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修理外籍船舶拆除的廢鋼等固體廢物總量已超過10萬噸,而且還在繼續增加,這讓中國修船行業的生產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解決此問題刻不容緩。”
今年兩會,董強提交了《關于修船廢鋼的海關監管由“一般貿易”改為“修船除外”的提案》,建議采取過渡辦法與遠近結合的手段,從根本上解決修船企業修理外籍船舶產生的廢鋼等固體廢物處置問題。董強認為,外籍船舶修理產生的廢鋼等固體廢物不是進口“洋垃圾”,不應按照(參照)“一般貿易”監管,應正本清源,盡快將廢鋼監管從混同于“一般貿易”下的廢鋼進口調整為“修船除外”;在過渡階段,對待外籍船舶修理產生的廢鋼等固體廢物可按國檢2017第194號令第七十一條(2017年的國檢194號令)中的實行“修船除外”進行處理;另外,也要注意遠近結合的問題。盡快實行“修船除外”可解決修船企業外籍船舶修理產生的廢鋼等固體廢物處理的燃眉之急,但是長遠來看,應有序調整廢鋼政策法規,促進修船行業綠色發展,從而解決自貿區、自由港等面臨的創新之困。
修船行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船舶安全運營的基本保證。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修船國家,年修船工程量占據世界約40%的市場份額,年平均創匯約為30億美元,提供直接就業崗位超5萬個(以農民工為主),同時為機械設備、鋼鐵、涂料、環保、物流、服務等相關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下半年修船市場將不容樂觀,修船行業面臨的將是更為復雜的外部環境,而修船廢鋼問題正在成為危害行業發展的一大主要障礙,讓疫情對于行業的負面影響更加顯現和突出。“必須重視和解決修船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董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中國修船行業飽受沖擊,保護和發展修船行業是落實落細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工作的具體舉措,特別對穩就業、穩增長、穩外貿具有重大意義,對貧困農村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有實際幫助,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
2018年12月25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海關總署四部委發布了第68號公告(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對外籍船舶修理拆除的廢鋼等固體廢物從《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自2019年7月1日起執行。而從2019年7月1日執行68號公告至今,國內修船企業自行處置廢鋼行為受限,普遍積壓了大量修理外籍船舶拆除的廢鋼等固體廢物,致使其生產經營受到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