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郵輪巨頭今年將持續加碼中國市場。《2015中國郵輪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今年中國母港郵輪總量將達到18艘,其中多數隸屬國際郵輪巨頭,今年中國郵輪市場的增速也將超過40%。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郵輪市場背后,包船模式帶來的銷售困境猶存,值得業內注意。
加碼布局 市場猛增
《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內地)母港郵輪共有12艘,今年將再引入6艘,使得母港郵輪總量達到18艘。另外,云頂香港高端郵輪品牌“星夢郵輪”旗下的云頂夢號計劃于2016年11月下水。2017年嘉年華集團計劃引進嘉年華郵輪和AIDA郵輪兩大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挪威郵輪此前也宣布在2017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布局一艘度身定制的新船。如此布局之后,81.36%的中國郵輪市場供給來自全球四大郵輪公司。以上海為例,嘉年華集團、皇家加勒比游輪公司、地中海郵輪的上海母港市場份額占比為89%。
國際郵輪巨頭在華增船擴航的同時,中國港口接待航次迅速增加。《報告》指出,去年國內十大港口共接待629艘次,同比增長35%。根據2015年郵輪公司的運力投放,2016年中國母港郵輪總運力超過5萬個標準艙,中國郵輪市場的增速將不低于40%,全球接待的郵輪航次不低于800個,郵輪旅客入境游人次將突破350萬。有專家預計,2017年之前,中國將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郵輪旅游市場。同時,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的《2030中國航運發展展望》預測稱,2030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郵輪旅游市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也指出,未來十年,中國的郵輪產業發展將處于爆發期、市場細分的快速發展階段。
配套火爆 鏈條初成
國際郵輪巨頭的進入也推動著郵輪產業鏈的完善,而郵輪產品的銷售端則是重中之重。比達咨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在線郵輪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郵輪市場總收入達到45.3億元。同時,OTA、平臺、旅行社等成為郵輪產品分銷的主力軍,其中OTA占據郵輪在線預訂平臺48.7%的市場份額。對此,同程郵輪CEO王凱表示,OTA的市場份額集中,是因為OTA有足夠的流量消化庫存。
郵輪港口建設亦備受關注。2015年4月22日,《全國沿海郵輪港口布局規劃方案》發布之后,港口建設大熱。目前,中國內地已經有上海、天津、廈門、三亞、青島、舟山、廣州、深圳等十多個沿海城市已經建成國際郵輪中心,或者正在建設。實際上,郵輪市場被進一步開發后,中國已然迎來郵輪經濟時代。郵輪船舶制造、維修、運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各項專業人才以及機構、企業的努力。
包船泡沫 隱憂尚存
在郵輪市場的火熱背后,隱憂也在逐漸顯現。王凱認為,郵輪運力的增加催生了中國郵輪市場的發展,但也有拔苗助長的效果。對于這種快速發展,中國的政府、碼頭、郵輪公司等并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這些問題都需要階段性解決”。
據了解,目前郵輪市場90%的產品是通過包船模式進行分銷的,其中上海2015年320個母港航次中,98%為包船。包船是指代理商將郵輪公司某航次的艙位提前買斷,根據買斷的比例不同,包船又分為半包船、大切艙等不同形式。然而,2015年對于包船商來說并不好過,絕大部分的包船旅行社處于虧損狀態,由此引發的低價甩艙也打破了市場的價格體系。對此,王凱表示,包船模式本身不分對錯,其核心是包船商如何消化庫存。“一些包船商比如同業批發平臺沒有自主的銷售渠道,會遇到銷售的問題。”
對于包船模式,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未來的模式應該是包船與郵輪公司直銷相結合。《報告》指出,包船模式導致的巨額虧損讓郵輪旅行社面臨困局,但這一局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2016年,包船模式依舊是主導,但切艙、散客銷售的比例將會提高。鉆石郵輪CEO劉劍也指出,郵輪公司應該與包船商打好配合,盡可能做到市場雙贏。
另一方面,在國際郵輪紛紛入華的情況下,本土郵輪的發展面臨困局。原皇家加勒比游輪公司中國區副總經理、同程旅游集團副總裁壽曉淵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目前本土郵輪的發展需要“偷師”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業者梳理經驗、避免今后風險的過程。“等交完學費的那一天,一定是他們迅速崛起的時候。”事實上,2006年至今本土郵輪僅出現了3艘,其中海娜號還在去年停運,僅剩下中華泰山號和新世紀號。
2015年中國(內地)母港郵輪
皇家加勒比游輪:海洋量子號、海洋水手號、海洋航行者號、海洋神話號
歌詩達郵輪:維多利亞號、賽琳娜號、大西洋號
公主郵輪:藍寶石公主號
麗星郵輪:天秤星號
天海郵輪:新世紀號(本土)
海航郵輪:海娜號(本土,已停運)
渤海郵輪:中華泰山號(本土)
2016年新入華的母港郵輪
地中海郵輪:抒情號
歌詩達郵輪:幸運號
皇家加勒比游輪:海洋贊禮號
公主郵輪:黃金公主號
鉆石郵輪:輝煌號(本土)
麗星郵輪:處女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