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萬頃,百舸爭流。在我國內貿航線和國際航線上,一艘艘掛著五星紅旗的中國籍商船,滿載著服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崇高使命,跨越長河,馳騁海洋。
當前,在全球船舶市場和船舶工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我國船舶工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加快由大到強的轉變。
2020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世界領先。截至目前,全國檢驗在冊的中國籍商船24.43萬艘、19938萬總噸,其中,國際航行船舶1500余艘、2974萬總噸,國內航行船舶24.28萬艘、16964萬總噸。全國檢驗在冊漁船約50萬艘、1100萬總噸,其中,遠洋漁船2703艘、187萬總噸,國內漁船49.73萬艘、913.56萬總噸。
在一艘艘船舶安全行駛的軌跡中,凝聚著船檢人的智慧與汗水。他們為中國造船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保障,為水上安全監管筑牢第一道堅強防線,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航運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20年年底舉行的全國船舶檢驗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充分肯定了船舶檢驗工作的成效,他表示,全國船舶檢驗干部職工在服務交通強國建設中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
他要求,船舶檢驗行業應建立明確的船舶檢驗責任體系,堅持創新驅動,深化開放合作,堅守安全底線,加強“三基”建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系統思維,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底線思維,把握機遇,奮勇前進,觀船檢大勢,謀船檢全局,干船檢實事,為實現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01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
商漁船檢驗無縫銜接
按照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相關要求,2018年4月20日,遵循“先轉隸、后理順、再規范”原則,交通運輸部順利完成了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的轉隸工作,實現了漁船檢驗監督管理和遠洋漁船檢驗職責的“無縫銜接”。
轉隸以來,交通運輸部和各地船舶檢驗主管部門從檢驗機構、技術法規、管理制度、人員資質、信息系統等方面發力,推動商漁船檢驗融合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
研究制定遠洋漁船檢驗規章制度,強化對國際漁業和漁船發展趨勢以及國際國內海事相關公約、規范等的研究,加強與農業農村部漁業管理部門的溝通配合,船檢行業助推我國遠洋漁船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的一步,助力我國開啟建設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遠洋漁船船隊的新征程。
隨著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不斷推進,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因地制宜”,主動求變,不斷創新船舶檢驗履職模式,強化船舶檢驗監管職能,在深化體制機制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
重慶成立國有企業性質的專業性船舶檢驗中心,承擔全市范圍內船舶檢驗業務,重慶市交通局以購買服務方式保障經費并承擔船舶檢驗監督管理職能;福建聚焦“船多人少”的突出矛盾,通過聘用具有船舶檢驗資格的專業人員,有效充實船舶檢驗機構力量;山東、海南漁船檢驗機構,按照主管部門統一部署,開展了漁船設計圖紙評審與批準分離、漁船第三方檢驗等試點工作。按照船舶檢驗行政管理與檢驗業務政事分開的原則,2018年8月1日起,廣東、黑龍江海事局承擔的船舶檢驗職責和業務整體劃轉至中國船級社(CCS)。
在改革過程中,劃轉人員思想穩定、劃轉職責全面履行、劃轉業務不斷不亂。用一位老船檢的話說,改革中,一些驗船師憑借著對船檢行業的工作熱忱,主動放棄了公務員編制,堅守在船檢一線,用實際行動支持改革,用砥礪奮進彰顯責任擔當,他們對船檢有著執著的初心和不變的情懷。
02做強“海事技術銀行”
服務國家戰略
構建系統完備和科學規范的船舶檢驗法規體系,是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基礎。在檢驗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船舶檢驗行業不斷夯實船舶檢驗法規建設,不斷完善和優化船舶檢驗管理法規制度體系。
交通運輸部先后頒布實施《船舶檢驗管理規定》和《漁業船舶檢驗管理規定》,填補了商船、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在規章層面的空白。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頒布了《船舶法定檢驗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工作程序》《船舶檢修檢測服務管理辦法》等23份規范性文件。漁船檢驗職責劃轉后,對原漁船檢驗管理文件全面梳理,公布了現行有效的漁船檢驗管理文件清單。
與此同時,部海事局加強船舶技術法規頂層設計,印發了《船舶技術法規體系框架》《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范制定程序規定》,有效規范技術法規制定流程,確保技術法規編制質量;發布了《國內航行船舶檢驗技術規則》《海上固定設施檢驗技術規則》等49部商船技術法規和《遠洋漁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國內海洋漁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等8部漁船技術法規;制定了特定航線江海直達船、天然氣燃料動力船等船舶技術法規,適應航運發展的新需求;編制了船載岸電裝置、鋰電池、船載北斗終端等技術要求,促進船舶新技術應用和環保要求的提升,我國船舶技術法規體系逐步趨向成熟。
進入新時代,我國航運、船舶修造和漁業生產正面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歷史性挑戰,大力提高船舶檢驗服務供給能力,將促進綜合交通運輸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發展。
近年來,船舶檢驗行業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內河船型標準化、船舶岸電設備推廣、北斗導航設備應用、水污染防治等交通運輸政策,發揮了船舶檢驗技術支持優勢和技術把關作用。
堅定自身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價值追求,主動服務、有效融入,船舶檢驗行業切實擔當起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
上海海事局推動長三角區域船舶檢驗一體化,推行船舶檢驗機構跨區域協同檢驗合作模式;天津海事局推動京津冀船舶檢驗機構簽署協同發展合作備忘錄,推動成立京津冀船舶檢驗聯合審圖中心;各地船舶檢驗機構全面落實“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長江禁漁等國家政策;中國船級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技術支撐作用,參與大深度潛水器項目,開展極地科考破冰船、40萬噸級礦砂船、21000標箱集裝箱船、大型LNG運輸船、豪華郵輪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船舶、裝備檢驗,為國家重點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船舶檢驗部門好像“海事技術銀行”,船東和船廠依據自身需求,可以隨時來找驗船師“提取”技術工藝,尋求解決方案。在船檢人的不斷努力下,船舶檢驗技術應用亮點紛呈。
先進無損檢測技術開發應用和船舶疲勞壽命預測技術取得新進展;《無人機檢驗應用指南》發布,并制定利用無人機開展船舶檢驗的技術標準、數據采集系統技術標準;編寫《船舶遠程檢驗指南》,與業界相關公司合作成功地開展5G應用,啟動船舶遠程檢驗,有效提高檢驗效率……
03質量效率雙變革
機構人才雙推進
近年來,船舶檢驗行業作為交通強國建設海事篇的重要一環,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際前列”海事建設目標,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推動船舶檢驗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以創新的辦法解決問題,驅動發展,為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體系當好先行。
《關于深化改革推進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在有條件的地區創新檢驗機構模式。機構建設是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大膽創新船舶檢驗機構模式,做大做強專業化的船舶檢驗機構,形成船舶檢驗的有效供給,將為航運業健康發展提供高質量支撐,為政府全面履行船舶檢驗職責提升技術保障。
浙江、湖北由地市分散審圖改為省級集中審圖,進一步提高審圖質量與效率。安徽推進優化營運檢驗網點布局,便利船東船民。福建省船舶檢驗局創新人才引入機制,提升專業化水平。西藏組建驗船師隊伍,保障雪域高原船舶安全。
據了解,作為船舶檢驗行業的主管機關,部海事局將積極穩妥推進船舶檢驗機構創新試點,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展船舶檢驗機制創新試點,積極發揮專業技術機構的支撐作用,更好地履行法定檢驗職責。
船舶檢驗的核心是船舶檢驗人員。目前我國造船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八千人的驗船師隊伍可謂是隊伍精干,責任重大。這群“船舶醫生”對船舶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負責,守護著船舶質量安全的生命線。
部海事局對船舶檢驗管理隊伍堅持高標準要求,從學歷職稱、專業水平、工作經驗、語言表達等七個方面培養驗船師;不斷完善、修訂驗船師教學內容,推動商、漁船檢驗人員資質互認,培訓與考試覆蓋從機構領導到一線驗船師的各個層級。
近年來,部海事局建立了驗船師領軍人才專家庫,使驗船師管理體系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我國已有8455人取得了國家認證的注冊驗船師資格。船舶檢驗人員資質管理也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以注冊驗船師制度為主、適任驗船師制度為輔的格局。
據了解,下一步,船舶檢驗行業將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專業能力。部海事局將研究制定基于船舶檢驗業務量的船舶檢驗人員配備標準,推進建立結構合理、專業匹配、業務精湛、廉潔高效的船舶檢驗人才梯隊,保持船舶檢驗人員的充足、穩定。同時,努力提升船舶檢驗人員的實現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04高質量“走出去”
國際合作更進一步
從游戲的參與者,向著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靠近,部海事局不斷深化船舶檢驗開放合作的力度,建立更為健全的船舶檢驗國際合作網絡,加強多雙邊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的廣度,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中企的海外權益,在加快高質量“走出去”上不斷努力。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船舶檢驗領域國際事務,共向國際海事組織提交船舶檢驗方面提案252份;主導了地效翼船導則、國際航行船舶岸電安全操作導則、主管機關授權協議范本的制修訂等工作,深度參與了船舶能效管理、極地水域船舶技術標準、第二代完整穩性衡準等多項重大議題,為國際海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我國在船舶檢驗領域多次擔任國際海事組織工作協調人,并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擔任國際船級社協會輪值主席,有效維護了我國航運業、造船業的利益,提升了我國國際海事制度性話語權。
主辦首屆中國—東盟船舶檢驗技術研討培訓,支持東盟國家船舶檢驗能力建設;開展中俄、中法船舶檢驗業務交流,推進中國—新加坡船舶電子證書互認等雙邊合作;實施自貿區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入級檢驗開放政策,目前已授權法國、英國、俄羅斯、挪威、日本等五家船級社開展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入級檢驗業務;研究制定自貿區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法定檢驗開放政策,船舶檢驗行業開放合作,取得了累累碩果。
作為國家船舶檢驗主力軍,中國船級社在“十三五”期間已經基本建成國際一流船級社,技術創新水平進入并跑、領跑新階段,技術實力全面提高,長板強項明顯增多,原始創新力量逐步加強,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改善,數字船級社建設蹄疾步穩,新動能發展壯大,在助推我國船舶行業穩步前行的同時,自身也逐漸成長為國際海事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船級社舞臺上的一支勁旅。
部海事局局長曹德勝表示,未來,部海事局還將創新船舶檢驗制度和檢驗模式,為自貿區建設提供便捷優質的船舶檢驗服務,穩步推進自貿區國際登記船舶法定檢驗開放,并充分發揮海事主管機關船舶檢驗國際履約的協調、組織和主導作用,不斷提升船舶檢驗國際履約制度性話語權,深度參與國際組織無人船立法、溫室氣體減排等有關船舶技術標準議題,切實維護我國航運業和造船業的權益。
當前,在全球船舶市場和船舶工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我國船舶工業將全面轉型升級,加快由大到強的轉變。
2020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世界領先。截至目前,全國檢驗在冊的中國籍商船24.43萬艘、19938萬總噸,其中,國際航行船舶1500余艘、2974萬總噸,國內航行船舶24.28萬艘、16964萬總噸。全國檢驗在冊漁船約50萬艘、1100萬總噸,其中,遠洋漁船2703艘、187萬總噸,國內漁船49.73萬艘、913.56萬總噸。
在一艘艘船舶安全行駛的軌跡中,凝聚著船檢人的智慧與汗水。他們為中國造船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和保障,為水上安全監管筑牢第一道堅強防線,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航運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20年年底舉行的全國船舶檢驗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充分肯定了船舶檢驗工作的成效,他表示,全國船舶檢驗干部職工在服務交通強國建設中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
他要求,船舶檢驗行業應建立明確的船舶檢驗責任體系,堅持創新驅動,深化開放合作,堅守安全底線,加強“三基”建設,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系統思維,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底線思維,把握機遇,奮勇前進,觀船檢大勢,謀船檢全局,干船檢實事,為實現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01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
商漁船檢驗無縫銜接
按照中共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相關要求,2018年4月20日,遵循“先轉隸、后理順、再規范”原則,交通運輸部順利完成了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的轉隸工作,實現了漁船檢驗監督管理和遠洋漁船檢驗職責的“無縫銜接”。
轉隸以來,交通運輸部和各地船舶檢驗主管部門從檢驗機構、技術法規、管理制度、人員資質、信息系統等方面發力,推動商漁船檢驗融合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
研究制定遠洋漁船檢驗規章制度,強化對國際漁業和漁船發展趨勢以及國際國內海事相關公約、規范等的研究,加強與農業農村部漁業管理部門的溝通配合,船檢行業助推我國遠洋漁船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的一步,助力我國開啟建設專業化、標準化、現代化遠洋漁船船隊的新征程。
隨著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不斷推進,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因地制宜”,主動求變,不斷創新船舶檢驗履職模式,強化船舶檢驗監管職能,在深化體制機制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
重慶成立國有企業性質的專業性船舶檢驗中心,承擔全市范圍內船舶檢驗業務,重慶市交通局以購買服務方式保障經費并承擔船舶檢驗監督管理職能;福建聚焦“船多人少”的突出矛盾,通過聘用具有船舶檢驗資格的專業人員,有效充實船舶檢驗機構力量;山東、海南漁船檢驗機構,按照主管部門統一部署,開展了漁船設計圖紙評審與批準分離、漁船第三方檢驗等試點工作。按照船舶檢驗行政管理與檢驗業務政事分開的原則,2018年8月1日起,廣東、黑龍江海事局承擔的船舶檢驗職責和業務整體劃轉至中國船級社(CCS)。
在改革過程中,劃轉人員思想穩定、劃轉職責全面履行、劃轉業務不斷不亂。用一位老船檢的話說,改革中,一些驗船師憑借著對船檢行業的工作熱忱,主動放棄了公務員編制,堅守在船檢一線,用實際行動支持改革,用砥礪奮進彰顯責任擔當,他們對船檢有著執著的初心和不變的情懷。
02做強“海事技術銀行”
服務國家戰略
構建系統完備和科學規范的船舶檢驗法規體系,是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基礎。在檢驗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船舶檢驗行業不斷夯實船舶檢驗法規建設,不斷完善和優化船舶檢驗管理法規制度體系。
交通運輸部先后頒布實施《船舶檢驗管理規定》和《漁業船舶檢驗管理規定》,填補了商船、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在規章層面的空白。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頒布了《船舶法定檢驗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工作程序》《船舶檢修檢測服務管理辦法》等23份規范性文件。漁船檢驗職責劃轉后,對原漁船檢驗管理文件全面梳理,公布了現行有效的漁船檢驗管理文件清單。
與此同時,部海事局加強船舶技術法規頂層設計,印發了《船舶技術法規體系框架》《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范制定程序規定》,有效規范技術法規制定流程,確保技術法規編制質量;發布了《國內航行船舶檢驗技術規則》《海上固定設施檢驗技術規則》等49部商船技術法規和《遠洋漁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國內海洋漁船法定檢驗技術規則》等8部漁船技術法規;制定了特定航線江海直達船、天然氣燃料動力船等船舶技術法規,適應航運發展的新需求;編制了船載岸電裝置、鋰電池、船載北斗終端等技術要求,促進船舶新技術應用和環保要求的提升,我國船舶技術法規體系逐步趨向成熟。
進入新時代,我國航運、船舶修造和漁業生產正面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歷史性挑戰,大力提高船舶檢驗服務供給能力,將促進綜合交通運輸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發展。
近年來,船舶檢驗行業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內河船型標準化、船舶岸電設備推廣、北斗導航設備應用、水污染防治等交通運輸政策,發揮了船舶檢驗技術支持優勢和技術把關作用。
堅定自身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價值追求,主動服務、有效融入,船舶檢驗行業切實擔當起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使命。
上海海事局推動長三角區域船舶檢驗一體化,推行船舶檢驗機構跨區域協同檢驗合作模式;天津海事局推動京津冀船舶檢驗機構簽署協同發展合作備忘錄,推動成立京津冀船舶檢驗聯合審圖中心;各地船舶檢驗機構全面落實“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長江禁漁等國家政策;中國船級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技術支撐作用,參與大深度潛水器項目,開展極地科考破冰船、40萬噸級礦砂船、21000標箱集裝箱船、大型LNG運輸船、豪華郵輪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船舶、裝備檢驗,為國家重點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船舶檢驗部門好像“海事技術銀行”,船東和船廠依據自身需求,可以隨時來找驗船師“提取”技術工藝,尋求解決方案。在船檢人的不斷努力下,船舶檢驗技術應用亮點紛呈。
先進無損檢測技術開發應用和船舶疲勞壽命預測技術取得新進展;《無人機檢驗應用指南》發布,并制定利用無人機開展船舶檢驗的技術標準、數據采集系統技術標準;編寫《船舶遠程檢驗指南》,與業界相關公司合作成功地開展5G應用,啟動船舶遠程檢驗,有效提高檢驗效率……
03質量效率雙變革
機構人才雙推進
近年來,船舶檢驗行業作為交通強國建設海事篇的重要一環,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人民滿意、保障有力、國際前列”海事建設目標,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推動船舶檢驗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以創新的辦法解決問題,驅動發展,為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體系當好先行。
《關于深化改革推進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在有條件的地區創新檢驗機構模式。機構建設是船舶檢驗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大膽創新船舶檢驗機構模式,做大做強專業化的船舶檢驗機構,形成船舶檢驗的有效供給,將為航運業健康發展提供高質量支撐,為政府全面履行船舶檢驗職責提升技術保障。
浙江、湖北由地市分散審圖改為省級集中審圖,進一步提高審圖質量與效率。安徽推進優化營運檢驗網點布局,便利船東船民。福建省船舶檢驗局創新人才引入機制,提升專業化水平。西藏組建驗船師隊伍,保障雪域高原船舶安全。
據了解,作為船舶檢驗行業的主管機關,部海事局將積極穩妥推進船舶檢驗機構創新試點,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展船舶檢驗機制創新試點,積極發揮專業技術機構的支撐作用,更好地履行法定檢驗職責。
船舶檢驗的核心是船舶檢驗人員。目前我國造船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八千人的驗船師隊伍可謂是隊伍精干,責任重大。這群“船舶醫生”對船舶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負責,守護著船舶質量安全的生命線。
部海事局對船舶檢驗管理隊伍堅持高標準要求,從學歷職稱、專業水平、工作經驗、語言表達等七個方面培養驗船師;不斷完善、修訂驗船師教學內容,推動商、漁船檢驗人員資質互認,培訓與考試覆蓋從機構領導到一線驗船師的各個層級。
近年來,部海事局建立了驗船師領軍人才專家庫,使驗船師管理體系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我國已有8455人取得了國家認證的注冊驗船師資格。船舶檢驗人員資質管理也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以注冊驗船師制度為主、適任驗船師制度為輔的格局。
據了解,下一步,船舶檢驗行業將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專業能力。部海事局將研究制定基于船舶檢驗業務量的船舶檢驗人員配備標準,推進建立結構合理、專業匹配、業務精湛、廉潔高效的船舶檢驗人才梯隊,保持船舶檢驗人員的充足、穩定。同時,努力提升船舶檢驗人員的實現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04高質量“走出去”
國際合作更進一步
從游戲的參與者,向著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靠近,部海事局不斷深化船舶檢驗開放合作的力度,建立更為健全的船舶檢驗國際合作網絡,加強多雙邊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的廣度,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中企的海外權益,在加快高質量“走出去”上不斷努力。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船舶檢驗領域國際事務,共向國際海事組織提交船舶檢驗方面提案252份;主導了地效翼船導則、國際航行船舶岸電安全操作導則、主管機關授權協議范本的制修訂等工作,深度參與了船舶能效管理、極地水域船舶技術標準、第二代完整穩性衡準等多項重大議題,為國際海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我國在船舶檢驗領域多次擔任國際海事組織工作協調人,并在2016年至2017年期間擔任國際船級社協會輪值主席,有效維護了我國航運業、造船業的利益,提升了我國國際海事制度性話語權。
主辦首屆中國—東盟船舶檢驗技術研討培訓,支持東盟國家船舶檢驗能力建設;開展中俄、中法船舶檢驗業務交流,推進中國—新加坡船舶電子證書互認等雙邊合作;實施自貿區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入級檢驗開放政策,目前已授權法國、英國、俄羅斯、挪威、日本等五家船級社開展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入級檢驗業務;研究制定自貿區中國籍國際航行船舶法定檢驗開放政策,船舶檢驗行業開放合作,取得了累累碩果。
作為國家船舶檢驗主力軍,中國船級社在“十三五”期間已經基本建成國際一流船級社,技術創新水平進入并跑、領跑新階段,技術實力全面提高,長板強項明顯增多,原始創新力量逐步加強,自主可控能力有效改善,數字船級社建設蹄疾步穩,新動能發展壯大,在助推我國船舶行業穩步前行的同時,自身也逐漸成長為國際海事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船級社舞臺上的一支勁旅。
部海事局局長曹德勝表示,未來,部海事局還將創新船舶檢驗制度和檢驗模式,為自貿區建設提供便捷優質的船舶檢驗服務,穩步推進自貿區國際登記船舶法定檢驗開放,并充分發揮海事主管機關船舶檢驗國際履約的協調、組織和主導作用,不斷提升船舶檢驗國際履約制度性話語權,深度參與國際組織無人船立法、溫室氣體減排等有關船舶技術標準議題,切實維護我國航運業和造船業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