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新加坡海事展上,業內人士表示,大宗商品運輸并未迎來“超級周期”,但周期性好轉已出現,承運人在可預見的未來仍能保持樂觀。
IHS Markit副總裁Rahul Kapoor指出,中期內大宗商品需求仍將保持穩定,中國因素是主要驅動力,良好的供需基本面共同支撐市場的增長。
在當下和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繼續成為市場的關鍵驅動力。過去10年,航運業處于低谷,有的企業破產,有的企業轉行,但今天的情況已不同,過剩運力已經得到縮減,這是市場預判的基礎。
IHS Markit的研究表明,干散貨船手持訂單量與現有運力之比已接近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且新造船訂單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反彈。Kapoor表示:“受制于環保法規,運價的上升不會帶來新船訂單的大幅增加,目前的新訂單主要用于船隊的更新。”
在他看來,隨著干散貨運價的上升,未來幾年企業的盈利曲線也將隨之上升。但他同時警告稱,干散貨航運業需要關注印度的疫情及其經濟的復蘇。
從船型看,Kapoor認為短期內巴拿馬型和超巴拿馬型運價看跌,而好望角型運價將繼續上行,總體而言,今年干散貨運板塊獲得的收益將好于往年。IHS Markit預計,目前的周期性上升趨勢將至少保持兩年時間。
上海金屬市場(SMM)總經理Ian Roper也認為,市場并非進入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而是一個全球補貨周期。從中國的大宗商品生產情況來看,Roper預計2021年中國鋼鐵產量將再次增長,但從長期來看,這一增長將面臨挑戰。
根據Roper的預計,2021年全球海運鐵礦石供應量將增長8000萬噸,但這仍將取決于中國的政策支持。他指出,中國“十四五”期間,城市化進程放緩,大型項目減少,而且碳減排方案將導致五年后的中國鋼鐵產量下降,鐵礦石消費也將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