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鞍山艦”歷時3個月經過某軍工廠塢修完畢后返回海軍博物館,后續待博物館對外開放后將對游客進行展示。
據了解,“鞍山艦”自1992年4月退出現役后,停泊于海軍博物館。2011年鑒定為一級文物。平均每年有上萬游客登臨此艦參觀。但由于主船體、內部艙室等結構逐步銹蝕,技術狀況不穩定,無法滿足布展和安全性要求,所以進行返廠塢修。
經過了近1小時的航行,“鞍山艦”成功從軍工廠碼頭拖帶停靠至海軍博物館。隨后,工作人員迅速組織對艦船進行纜繩系留,架設舷梯,確保停靠安全穩定。
“鞍山艦”原為蘇聯太平洋艦隊的一艘“雷擊艦”。1954年10月作為我國向蘇聯購買的第一艘驅逐艦駛抵青島。舷號101,以重工業城市鞍山命名。
1954年10月13日,從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購買的首批驅逐艦抵達青島碼頭。
它曾是海軍最大的水面戰斗艦,長112.5米,寬10.2米,裝備有對海、對空、反潛等多種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有“海上多面手”之稱。服役38年期間,航行20多萬海里,多次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1957年,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毛主席,在“鞍山艦”檢閱海軍艦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
一艘戰艦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科書。如今,這艘戰艦以威武的姿態屹立于海軍博物館碼頭,涅槃重生,重煥新貌,成為了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而這里也將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