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傍晚九點,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3號塢開閘放水嘩嘩的水聲標志著該船塢年度第四批次出塢計劃按期開始,也標志著公司“844”目標開局之戰正式打響。
整體概況
此次共有一艘15000箱雙燃料集裝箱船(H2657)、一艘86000立方米超大型雙燃料液化氣船(H2675)、一艘98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乙烷運輸船(H2624)等三型號共計三艘整船出塢,同時還有2型2艘半船同批次起浮。為了保障船舶順利出塢起浮,30日夜,數十名現場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堅守現場保駕護航。
本批次建造任務作為年度攻堅之戰,建造節奏相比前三批次明顯加速,塢期自7月5日開始,在50多天的時間里,受臺風“煙花”影響前后停工5天,讓原本緊張的塢期更加捉襟見肘。
江南造船內部,為了搶回時間,各生產部門放棄了高溫假,集中勞動力進行攻堅。而遠在海通基地,海通工作組堅持貫徹落實公司“技術進步+管理提升”兩輪驅動發展策略,積極與生產管理部、生產運行部等相關部門等溝通,就產品運輸、裝船方案、完整性交接、24小時內卸船等方面工作展開細致溝通,確保外協產品按照需求、準時回司,同時也為第五批次重點產品24000箱超大型集裝箱船做好了分段儲備工作。
各部門緊密配合
搭載
在具體工作中,搭載部雙塢聯動,在原有雙線并造節奏化生產的基礎上,不斷謀求變革:通過管理及工藝上的提升,減少腳手搭設量及吊裝次數;以支持作業區作為試點,持續全面推進自動焊覆蓋率,減少勞動力投入,提升現場生產效益;以起運作業區為班底,推進焊絲現場發放、皮帶現場維修更換,提升生產準備服務水平,保障生產,減少準備工時消耗,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多項措施并舉,創下22天實現大型集裝箱船從全船貫通到下水的最短記錄。搭載黨委也在出塢攻堅戰中組織黨員除在生產攻堅中發揮模范作用外,還在出塢前船塢清掃、安全檢查等環節模范帶頭。搭載二部搭載作業一區作業長劉浩因病住院10天,缺少人手照料,部門黨委在了解其困難后,及時地送上援助。劉浩也在出院后第一時間回歸工作崗位奮戰出塢節點。
涂裝二部
因為生產周期緊湊,該批次三條整船外板交付涂裝二部時間更為集中,而天氣也給涂裝作業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對此涂裝二部針對不同船型的涂裝要求制定了漸變色區域、舵葉等多個區域專項計劃,合理安排勞動力資源,保證各工序無縫銜接。同時和搭載部門相互配合,雙方急對方所難,共享液壓車、打磨勞動力等資源。高峰時段,3號塢內共計有超過40臺液壓車同時作業。“正常箱船外板油漆作業需要10天左右,H2657我們只用了7天,連我們自己都不敢相信。”涂裝二部部長助理賀忠臣介紹,“8月29日單日就消耗了300桶油漆,過程中安保部全力配合,每半小時報告一次天氣預報。”
船務部
出塢離不開船務部的配合。“30號下午5點左右,我們完成了最后一個液罐的封罐工作,2型船共計6個液罐全部按照公司要求如期完成,踩住了出塢節拍。”生產技術室主任易超介紹。船務部利用2天時間,完成了塢內50多根纜繩帶纜工作,固定好全部整船、半船。目前船務部已組織了多班次勞動力,連續奮戰,預計在9月1日凌晨2:00完成相關船舶出塢靠泊,H2658船燃料艙塢內轉向、半船定位坐墩等一系列工作。
工務保障部
作為“844”目標的“保障大隊”,工務保障部根據3號塢區域的生產負荷形勢,制定了針對性保障方案,對涉及3號塢的動能設備設施進行維修加強維護,提高動能保障的器材質量,在臺風期間,冒雨搶修受損的龍門吊;克服人員緊缺困難,推進內部支援機制,各小組對3號塢區域進行支援,優先保障3號塢人員需求;以3號塢現場保障需求為中心,與搭載部形成了以信息平臺、微信群、生產保障周計劃、三日滾動計劃等為主的部門聯動保障機制,打通溝通平臺,提升保障效率;此外,還利用前后道的交叉空閑,派出10人支援船務部碼頭帶纜工作。
圖片
在全員奮戰“844”目標的形勢下,相關勞務公司也主動作為,通過借工、增員等方式,補充勞動力,應對生產物量壓力。30日晚,一大批工人堅守一線,進行最后的出塢準備工作;22點左右,因集中加水,水泵壓力不足,船塢加水速度未能達到預期,工人現場拉起水帶,補充注水。
在江南造船整體推進“高質量保交船”背景下,公司提出了24000箱超大型集裝箱船“8個月分段制作周期,4個月船塢周期,4個月碼頭周期”的“844”目標。“H2630是‘844’目標的第一艘產品,本次雙塢踩住節點按期出塢,為下批次24000箱船起浮奠定了基礎。”搭載二部部長助理李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