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交通運輸部官網正式發布《救撈系統“十四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規劃提出,完善救助船舶結構,新建大功率救助船,加快建設500米飽和潛水工作母船,建造深遠海半潛式搶險打撈工程船、10萬噸半潛打撈工程船、搶險打撈輔助拖船,新建危險品應急處置回收船、淺灘清障打撈船等特種船舶。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專業教助力量在沿海離岸100海里以內水域形成多重覆蓋,200海里重點水域加強,依托應急救撈基地,強化南海海域救撈力量布局,在我國海上能源戰略通道機動部署救撈力量。救助力量在9級海況下能夠出動,在6級海況下能夠實施有效救助,沿海離岸100海里以內重點水域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90分鐘,具備內陸深水應急救撈快速處置能力。海上100米水深以淺沉船整體打撈噸位不低于10萬噸,海上和內陸飽和潛水作業保障深度分別達到500米和200米,6000米水下機械掃測打撈作業能力進一步強化,沿海離岸50海里以內水域溢油清除能力達到1000噸,沿海離岸50海里以內重點水域溢油清除機動力量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5小時,海上危化品船舶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
為實現上述目標,規劃提出,加強裝備設施建設,提升救撈核心能力。完善救助船舶結構,強化在東海海城、南海海城、北極航線等海上能源戰略通道救撈力量部署,新建大功率救助船,配備深水掃測設備,具備深水作業等支持功能,執行動態值班待命任務,為海上物流供應鏈暢通提供安全保障,參與全球海上搜救和國際救援行動。加強中型救助船舶和基地配套工作艇配置,強化救助船舶功能,提升惡劣氣象海況條件下復雜海域的人命救助和船舶救助能力,構建“大中小型相配套、快速和高速相結合,科學合理、經濟適用”的救助船舶結構。
規劃提出,實施打撈重大工程,針對救撈系統在大深度大噸位沉船整體快速打撈、大面積溢油及危化品泄漏處置、深運海搜尋掃測定位打撈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加強飽和潛水、沉船打撈、溢油清除、深海掃測定位、內陸及淺灘打撈等裝備設施配置,不斷提升打撈硬實力。加快建設500米飽和潛水工作母船,配套深潛水救撈輔助設備;建造深遠海半潛式搶險打撈工程船、10萬噸半潛打撈工程船、搶險打撈輔助拖船;新建危險品應急處置回收船;新建淺灘清障打撈船等。
規劃明確,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突破核心技術研發應用,重點推進高海況條件下群體性遇險人員救助、深遠海搜尋掃測定位、大噸位大深度沉船快速整體打撈、大面積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及危化品污染等應急處置技術研發應用。圍繞人命環境財產救助、應急搶險打撈、防治重大環境污染等關健核心技術,推進培育國家級救撈科技創新基地,提升科技創新研發能力。同時,還提出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工程,發展深遠海立體搜尋技術與裝備、深遠海應急救助技術與裝備、大噸位深水搶險打撈技術與裝備、深遠海環境救助技術與裝備。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完善科技創新制度機制、提高救撈標準化水平,加快推廣應用電力推進等新能源船舶,鼓勵高耗能船舶技術改造升級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