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哈爾濱6月20日電 北極地區作為巨大的能源儲存地,擁有全球石油儲量的13%、天然氣儲量的30%、煤炭儲量的9%;北極航線東北航道的開通,將使傳統中國出口貿易的亞歐航線縮短6千公里……對于世界而言,進軍“極地大科學工程研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6月17日至19日,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英文名稱縮寫ICNAME)極地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
來自中、俄、法、英、美、烏克蘭、新加坡、韓國、日本、泰國、葡萄牙、新西蘭等12國的100余位海內外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眾多國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齊聚哈工程,圍繞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進行交流與研討,并開展相關技術培訓,不斷促進和加強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領域各單位之間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資源共享上的深度合作和共同發展。
會議分別召開了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極地通訊與導航技術、極地材料技術3個主題的研討會,分別圍繞極地環境、冰載荷、極地船舶總體設計技術、極地船舶性能與結構技術、極地船舶建造技術、極地海洋平臺設計技術、極地通訊技術、極地裝備材料技術等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國際研究熱點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
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校長E.M.阿巴拉諾夫教授、我國最新一代科考船的總設計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吳剛研究員、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A.T.貝克院士、中國船級社上海規范所副總經理王剛等來自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校長、院士、榮譽科學家、執行總監等學界和工業界的知名學者、高級管理人員和主要負責人帶來近20場專題報告。
極地氣候、地理環境非常復雜,雖然目前歐美在很多方面已走入前列,但是仍有很多難題需要國際各方通力合作解決。哈爾濱工程大學基于原來的國際合作基礎與技術儲備,為我國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特別是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同行搭建平臺。該校目前承擔了國內幾乎全部的國家級、省部級的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研項目,包括我國最新一代的極地科考船、全球最先進的極地甲板運輸船的研制,研究水平與實力居國內的領先地位。該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是國內高校首家通過英國皇家造船師協會評估和認證的本科專業;學校與美國休斯敦“能源谷”共同創建的“深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我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哈爾濱工程大學校長姚郁說:“當前,隨著極地資源的開發及北極航道開通可能性的增加,將對極地生產和運輸需求產生重大影響。面對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新形勢,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的牽頭和依托單位,以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組織(ICNAME)為平臺,與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專家學者在頂層設計方面加強合作,更緊密地聯合起來,推動國際極地船舶與海洋工程快速發展。”
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校長E.M.阿巴拉諾夫教授說:“北極航道的拓展對于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各國都在積極交流拓展該方面的合作。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非常重視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學校在破冰船制造及其他一些海洋技術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突出的優勢,與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等俄羅斯著名的大型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希望通過此次會議進一步開拓視野、獲取新知、結識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