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國有綜合性IT企業集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子)擬將所持中電廣通(600764.SH)全部股份,轉讓給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稱中船重工集團)。
中電廣通6月24日晚間發布公告,中國電子所持股權的受讓方浮出水面。在公開征集受讓方期間,中國電子共收到七份意向受讓申請,經過多輪的溝通和評審后,中國電子最終確定與中船重工集團進行實質性談判。
5月16日,因控股股東擬轉讓所持全部股權,中電廣通緊急停牌。中國電子持有中電廣通1.76億股股份,占其總股本的53.47%。
中國電子的主要業務涵蓋新型顯示、信息安全、集成電路、信息服務、高信電子等五大板塊,是中國最大的國有綜合性IT企業集團。目前,中國電子擁有二級企業23家,下轄15家A股或港股上市公司。
中國電子下屬上市公司之間或多或少存在同業競爭的問題,這與集團“一個產業板塊一個上市公司”的資產證券化思路并不相符。為此,在此前長城電腦(000066.SZ)與長城信息(000748.SZ)推出的重大資產重組方案中,中國電子不惜“犧牲”掉一家上市平臺,最終將兩家上市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并。
以中電廣通為例,中電廣通與中國電子控股的上海貝嶺在集成電路業務方面存在同業競爭。不同于長城電腦與長城信息重組時的思路,中國電子這次選擇了出讓中電廣通控股權。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電子處理下屬上市平臺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不過,此次中電廣通控股權轉讓過程中,另一位參與者更值得關注。今年4月19日,上市公司冀凱股份(002691.SZ)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兩個月,其交易標的正是中船重工成員單位資產(股權)。
從4月中旬至今僅兩個月時間,再次“買殼”,這意味著中船重工資本運作提速。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此前明確表述了集團的資本運作規劃,“中船重工集團除了大家熟知的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和海洋科考裝備四大類海洋裝備外,還有動力、電子信息、水中兵器、軍貿物流、新材料、清潔能源、特種裝備等四大領域十大產業板塊。未來這些產業都將按照專業化板塊劃分,分板塊推進資產證券化。”
其中,中國重工(601989.SH)已經獲得中船重工軍品總裝及民船修造等核心資產注入,是中船重工重要的主營業務上市平臺;風帆股份則在今年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成為中船重工旗下的船舶動力上市平臺,并且已經更名為中國動力(600482.SH)。
根據冀凱股份停牌初的公告,此次重組擬收購電子信息行業資產;而電子信息產業正是中船重工重要的產業板塊,如果冀凱股份的重大資產重組得以成行,那么其有望成為中船重工電子信息業務的上市平臺。
“按照中船重工十大產業板塊的劃分,未來每塊業務都有可能單獨上市。”一位分析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中電廣通控股權轉讓完成后,中船重工未上市業務板塊將有望通過其完成上市。
不過,因雙方尚未完成股權轉讓協議的整體商談,并有待國資委等部門批準,相關事項存在不確定性。
去年3月底,胡問鳴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任上調至中船重工擔任董事長一職。胡問鳴此前的工作履歷還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航工業)副總經理,中國兵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等。
業內普遍認為,胡問鳴在任職中船重工僅2個月后,就啟動了風帆股份的重大資產重組,中船重工資本運作明顯提速,這與其此前任職經歷有密不可分。特別是其曾任職的中航工業是央企中資本運作最為成功的范例,也是分板塊上市的典型。
中船重工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重組成立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船舶行業唯一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總資產412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