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船舶工業運行向好,中國船舶也顯得生機勃勃。
6月15日,中國船舶(600150.SH)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訂單飽滿,訂單排期已至2026年,去年新接訂單項目中新能源類訂單占三分之一。
截至2021年末,中國船舶累計手持訂單為造船訂單220艘/1993.43萬載重噸。
2019年至2021年,中國船舶研發費用分別為23.66億元、32.63億元和31.21億元,三年合計87.5億元。
其中,2021年,江南造船重點研發液化氣體船和集裝箱船,完成11型船型研發和4型產品基本設計,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創VLEC B型艙攻破卡脖子技術難關,液化氣船無紙化總裝建造模式全面推行。
承接民品船舶噸位數完成計劃164%
6月15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了今年前5月我國船舶工業的運行數據。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我國船舶工業生產經營逐步企穩回升。5月份,交船數量實現環比回升。
同日,中國船舶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訂單飽滿,訂單排期已至2026年,去年新接訂單項目中新能源類訂單占三分之一,公司將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市場變化加強新能源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
2021年年報顯示,中國船舶全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132艘/1211.17萬載重噸,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164.37%。
截至2021年末,中國船舶累計手持訂單為造船訂單220艘/1993.43萬載重噸,修船訂單95艘/13.91億元,柴油機訂單772臺/674萬馬力,海工裝備訂單金額39.84億元,應用產業訂單金額24.24億元。
生產上,中國船舶各子公司大力推進生產管理專項改革,進一步優化計劃管理、大項目管理布局,持續推進精益生產。江南造船23000 TEU系列產品圓滿收官,98000 VLEC系列首制船等超大型液化氣船接連交付,86000 VLGC系列首次實現“雙試合一”并成功推廣,液化氣船國際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經營上,中國船舶所屬子公司在國際航運市場上持續發力、多點開花,江南造船LPG船手持訂單排名全球前列,與全球最大的獨立集裝箱船船東建立首次合作,超大型液化氣船與集裝箱船國際競爭力持續攀升;外高橋造船承接承接4艘21萬噸散貨船、6艘19萬噸雙燃料散貨船、3艘11.4萬噸阿芙拉成品油輪,尤其是7000箱集裝箱船,在該細分船型領域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48%,位居全球第一;廣船國際批量承接大型箱船和化學品MR訂單,雙高技術船舶占比達78%。
三年投87.5億研發維持競爭力
隨著訂單大幅增長,中國船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
2019年11月,“南北船”實現合并,中國船舶集團正式設立。據悉,中國船舶集團整合了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優勢資源,重點發展海洋防務裝備產業、船舶海工裝備產業、科技應用產業、船海服務業四大領域,旗下有中船防務、中國船舶、中船漢光、中國重工、中國海防、中船應急等9家上市公司。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中國船舶營業收入分別為526.57億元、552.44億元和597.40億元。
2021年,世界各國經濟不均衡復蘇,全球航運市場和造船市場超預期回升。但受到勞動力資源不足、綜合成本上升過快等因素影響,船舶工業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為了保持競爭優勢,中國船舶近年來在研發上都投入不菲。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3.66億元、32.63億元和31.21億元,三年合計87.5億元。
其中,2021年,江南造船重點研發液化氣體船和集裝箱船,完成11型船型研發和4型產品基本設計,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創VLEC B型艙攻破卡脖子技術難關,液化氣船無紙化總裝建造模式全面推行;外高橋造船客滾船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雙燃料供氣系統(FGSS)集成自主設計能力基本形成,自主研制的21萬噸氨燃料動力散貨船、自主航行智能船等取得船級社AIP證書。
不僅如此,中船動力集團還完成了兩型工程樣機FAT試驗,自主研制世界最小缸徑LNG低壓雙燃料低速機CX40實現裝船應用,滿足IMOTierIII排放標準的全球首臺CX52機載SCR船用低速機正式全球發布。
2022年一季度,中國船舶營業收入達131.10億元,同比增長30.39%;凈利潤達5195.75萬元,同比下滑43.47%;扣非凈利潤虧損5380.83萬元,同比下滑85.41%。
中國船舶表示,公司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主要是低價訂單消化、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匯率波動等原因導致主營業務毛利率降低。公司將以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指引,不斷調整優化業務結構,把控成本和費用,持續提升公司未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