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全球航運市場觸底反彈,國際原油價格低位攀升,我國造船完工量同比降幅收窄,新承接船舶訂單回升明顯。但企業交船難、接船難、融資難的問題沒有緩解,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全行業努力奮進,確保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一)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降一升
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171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4%。承接新船訂單162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4.7%。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92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6%,比2015年底下降3.1%。
(二)船舶出口有所下降
上半年,全國完工出口船156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6.4%;承接出口船訂單143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3.5%;6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129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9%。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1.2%、88.4%和94.7%。
2016年1~5月,我國船舶出口金額96.2億美元,同比下降24.5%。我國出口船舶產品中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仍占主導地位,其出口額合計為55.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7.4%。我國船舶產品出口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洲仍然是我國船舶出口的主要地區,其中向亞洲出口45.4億美元,占比47.2%;向歐洲出口20.9億美元,占比21.7%;向拉丁美洲出口15.6億美元,占比16.2%。
(三)重點監測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下降
1、造船企業三大指標兩降一升
上半年,51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158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3%。承接新船訂單150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3.1%。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46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3%。
上半年,51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完工出口船147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4%;承接出口船訂單138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7.7%;6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089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5%。出口船舶分別占重點造船企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2.8%、92%和95%。
2、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
上半年,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31億元,同比下降1.3%。其中船舶制造產值970億元,同比下降1.5%;船舶配套產值150億元,同比下降3%;船舶修理產值58億元,同比增長1.9%。
3、船舶出口產值同比下降
上半年,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產值810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船舶制造產值540億元,同比下降2.8%;船舶配套產值31億元,同比下降1%;船舶修理產值34億元,同比增長2%。
4、企業經濟效益同比下降
上半年,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90億元,同比下降3.5%;利潤總額20億元,同比下降19.5%。
二經濟運行的特點
(一)積極落地國家政策,促進高端船舶和海工發展
上半年,為進一步貫徹《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相關配套政策不斷落地,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受到重視。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對船舶行業中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工信部發布《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年)》,加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撐造船強國的建設;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明確發展海工與高技術船舶,實施船舶基地提升工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能源局三部委聯合出臺《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多型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成為急需突破的關鍵裝備,并明確了技術攻關重點及目標與重點示范工程。首期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宣告成立,聚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這些政策的實施對船舶和海工產業渡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
(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高端產品不斷突破
上半年,我國骨干造船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做好主流船型優化,做精特種船舶制造,努力確保交船。交付了全球最先進3.88萬噸雙相不銹鋼化學品船、全球首制1.5萬噸雙燃料(柴油+LNG)化學品船、我國最大2.35萬立方米牲畜運輸船、全球首艘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和我國首艘極地模塊運輸船。批量承接了超大型礦砂船(VLOC)、8.5萬立方米乙烷運輸船、2萬噸級化學品船和多型支線集裝箱船等訂單。豪華郵輪、1萬車位汽車滾裝船、2萬箱集裝箱船等建造項目穩步推進。在海工建造領域,在油價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海工企業克服各種困難,成功交付8座海工平臺,承接2座海工平臺和深潛水支持船等海洋工程船訂單。
(三)大力推進兼并重組,積極穩妥“去產能”
上半年船舶行業深入落實中央“供給側改革”要求,堅持去產能、補短板、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產業布局,大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積極穩妥化解船舶行業過剩產能。中船工業集團主動削減上海船廠浦西廠區、廣船國際荔灣廠區造船產能;中船重工集團積極推進造修船資源整合,武船重工與大船集團分別與青島北船和山船重工進行兼并重組;江蘇省通過企業轉型、長江岸線資源綜合利用總體規劃、整合整治中小船舶企業,淘汰落后等方法化解過剩產能。此外,造船市場長期低迷倒逼行業通過市場自發調節,有些大中型造船企業以轉產或破產方式退出船舶行業。
(四)船舶企業主動挖潛,千方百計“降成本”
國際船舶市場持續低迷,倒逼企業主動挖掘自身潛力,注重內控管理,狠抓生產過程,改進生產流程,大力推進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不斷加強各環節成本控制力度,多舉措降本增效。中船重工集團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節約采購成本3.2億元和生產制造成本8000萬元;中船工業集團積極推進“陽光采購”工程,鋼材綜合采購成本下降超過20%;大連中遠川崎通過對車間加工流水線布局調整進行優化,使資源管理和利用更加科學化,流水線生產效率顯著提升;骨干造船企業鋼板二次切割成型利用率達到90%以上,推行無余量造船,有效降低了成本。
(五)做優做強提效率,智能制造“補短板”
我國骨干船舶企業為應對低迷的市場環境,主動加強管理提升質量、加大技術改造提高效率。中船工業集團全面推進“造船建模2.0”框架體系,提升造船效率;大連中遠船務創新采用單側肋板拉入法分段建造,取得肋板拉入無余量零切修率的好成績;中航威海推行模塊化生產縮短船塢占用周期;黃埔文沖開展3D體驗平臺實船設計,實現跨越式突破。
與此同時,骨干船廠加大信息化、數字化設計建造力度,加快船廠智能制造項目推進,努力彌補技術短板。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船舶行業唯一一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中船重工集團“船舶分段制造數字化車間”、上海振華重工“海上鉆井平臺裝備制造智能化焊接車間”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滬東中華“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分段建造數字化車間”項目正式開工;金海重工智能船廠項目開工建設。
(六)堅持供給側改革發展,加強修船行業自律
中國船協修船分會堅持供給側改革,鼓勵修船企業大力拓展船舶改裝、海洋工程改裝、拆船和海外業務,實現向高端改裝轉型;主動為大型央企和民營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積極嘗試國際產能合作;加強行業自律,《中國修船質量標準》完成編制報批,完善修船價格體系,修編完成《中國修船價格指引(2016版)》(紅本),努力探索修船業綠色發展、規范發展,推動行業保持平穩運行。統計顯示,上半年,重點監測修船企業完成產值58億元,同比增長1.9%。
三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新船市場低迷,承接訂單越發嚴峻
上半年,受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和運費低迷的影響,全球新造船市場大幅萎縮,成交量僅為2067萬載重噸,除超大型礦砂船和豪華游輪外,各細分船型需求幾乎停滯。韓國和日本新船成交大幅下降超過90%,合計世界市場份額不足20%。我國新承接訂單總量增幅明顯,主要受國內船東訂造30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VLOC)影響,除此之外,我國新承接訂單超過10萬載重噸的船企僅有17家,全國前10家船企新承接訂單集中度達到85%,比上一年進一步提高,新造船市場競爭越發激烈。
(二)外部環境不斷惡化,交船難度日益增大
上半年,受航運市場持續低迷和船東經營業績惡化的影響,船東削減船價、延期接船、更改船型、撤銷訂單的現象不斷增多,交船難問題依然突出,無法按時交付的船舶停靠在碼頭影響了企業正常的工期節點,頻繁的更改訂單影響了企業生產負荷的平衡,未能按時交付的船舶阻斷了企業現金流的回收,船舶企業交船難壓力不斷增大。與此同時,海工裝備建造市場依然低迷,新建造市場量價齊跌,成交幾近停滯。海工項目履約存在較大風險,改型、延期交付或成常態,訂單租約情況將繼續惡化,海工裝備在手訂單交付風險越發增大。
(三)融資難、融資貴影響船舶工業全球競爭能力
盡管國家出臺了多部支持船舶工業的金融政策,但金融機構對船舶工業的信貸政策持續收緊,造船資金總量缺口仍然嚴重,和造船高峰時期相比,江蘇省金融機構對船舶工業授信總額下降超過90%,同時貸款審批時間大幅延長,直接導致企業資金周轉放緩。當前船舶市場嚴重低迷,新船價格大幅下降,首付款比例大幅降低,延期交付導致回款難度大幅增加,船企建造過程需要墊付大量資金;我國船企融資利率遠高于日本和韓國,融資難、融資貴將進一步推高我國船企建造成本,降低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四)船舶配套企業經營風險逐步顯現
上半年,受造船市場低迷和滯后性影響,船舶配套業主要指標出現下滑。據統計,94家重點監測企業船舶配套產值150億元,同比下降3%,低速柴油機完工150臺/255萬千瓦,功率同比下降15%,船用曲軸、甲板機械、船用發電機等主要配套設備產量也有所下降,特別是新接訂單大幅下降,嚴重影響后續生產。此外,隨著配套設備價格下跌,部分產品改期或撤單,人工成本持續上升,貨款回籠困難等問題越加突出,船舶配套企業經營風險逐步顯現。
四市場預測和建議
(一)預測
2016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難有較大起色。航運市場運力過剩加劇,全球海運貿易復蘇受阻,三大主流船型市場將繼續低迷,短期內僅有豪華郵輪、支線集裝箱船、特種船和公務船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機會。預測全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將約為4000萬載重噸;造船完工量在1億載重噸左右;手持訂單量可望保持在2.5億載重噸水平。預計全年我國造船完工量4000萬載重噸左右,新接訂單量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國際市場份額有所回升,年底手持訂單量下降到1億載重噸左右。
(二)建議
1、進一步落實金融機構支持船舶工業發展的政策
當前,船舶工業處于極度困難的時期,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船企等方面應加強溝通,合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議國家繼續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特別是從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建造的骨干船企提供市場化債轉股、低息貸款、停息掛賬等多元化政策支持;繼續加大對骨干船企的直接融資支持力度,鼓勵企業通過擴大發行標準化債權產品優化金融結構,簡化企業境外融資核準流程;金融機構應真正落實國家相關部委出臺的支持船舶工業發展政策,實施“一企一策”差別化信貸政策,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實施精準支持;繼續探索融資租賃、產業基金、在建船舶抵押等金融服務方式,支持船舶工業渡過難關。
2、繼續落實船舶行業“去產能”的政策支持
“十二五”以來,船舶行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以及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下,新增產能得到有效遏制,過剩產能得到主動削減,存量產能得到優化提升。建議繼續落實兼并重組相關政策落地,對兼并重組企業提供專項財政補助,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支持;對兼并重組職工安置、人員分流等給予適當資金補助。
3、繼續加大船舶企業“補短板”的支持力度
當前,國際船舶市場處于調整周期,船舶企業要想在新一輪復蘇中取得先機,只有加大技術創新補齊短板,走發展高端產品和提升關鍵配套能力的道路。建議國家通過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等方式,加大在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和關鍵配套設備研發領域的投資力度,并在骨干船企技術創新、國際并購、引進合作的過程中提供更多便利和財稅政策支持,切實推進豪華郵輪、極地船舶、深海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等重點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加強對骨干船企兩化融合、生產流程再造、信息化工程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4、創造需求促進船舶工業健康發展
在國際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公務執法船和戰略物資運輸船、遠洋漁業船舶和工程船舶等的國內采購力度;加大江河湖海船舶的改造更新和江海直通船舶的需求;加快低效率、高排放老舊船舶淘汰更新;促進船舶工業平穩健康發展。
5、降低稅費簡化手續,減輕企業負擔
在市場環境低迷的背景下,種類繁多的稅費已經成企業的重要負擔,建議國家和地區政府針對各個地區的具體實際,調整房產稅中有關土地部分等重復征收的稅費,減免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對列入白名單企業免征國外技術引進所繳納稅費以及防洪安保費、海域使用金、河道使用費等地方稅費以減輕企業負擔。同時,在通關流轉方面為企業提供便利,簡化通關手續。可嘗試在廠區設立海關,在碼頭進行通關檢驗,提升通關效率,保證在建訂單順利交付。繼續推進智能制造試點工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緩解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