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三航局承建的昌邑海上風電項目主體工程完工,較合同工期提前227天完成施工任務,以高質量建設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創新優化
找準提高工效的突破點
按原定施工方案,輔助起重船定位至主吊船右舷后,配合主吊船起吊1號葉片完成拼裝。隨后,葉片運輸船移位至左舷進行剩余兩支葉片的拼裝,過程中船舶移位耗時長,且安全風險大。
為提高施工工效,項目團隊把突破點放在船舶移位上。經優化,起重船在主吊船左舷定位后,將葉片抬吊至主吊船甲板,使用主吊船的輔助吊車來完成剩余的拼裝作業。
新方案刪減了船舶的移位步驟,既提高了葉片拼裝的效率,也降低了多次移船可能會造成的安全風險。
“優化方案節約了近4個小時的安裝時間,這對‘與時間賽跑’的我們來說助益太多了”,項目副經理周偉介紹道。
密切配合
抓好搶抓工期的著力點
項目部結合施工實際,抓好“工期就是效益”的著力點,做好前期籌備,扎實推進施工計劃。在基礎沉樁階段,項目部創造了21個工作日完成14根基礎沉樁的施工紀錄!
項目施工進入9月以來,海上天氣逐漸惡劣,大風、暴雨、寒潮時有發生。為按期完成風機安裝任務,項目部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現場24小時不停工,緊抓窗口期施工。
在一次避風期間,得知窗口期僅有2天時間的項目副經理周偉,和參與施工的所有管理人員在施工部署會議上反復模擬施工流程,確保現場施工各環節銜接緊密,加快施工進度。
最終,在施工人員無縫對接的密切配合下,吊裝風機工作僅花費38小時,比預計時間提前了近10個小時,成功在2天時間內“搶”出1臺風機。
加強監管
夯實安全保障的支撐點
項目部貫徹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履行“一崗雙責”,積極推動打通安全生產“最后一公里”各項工作。
為確保現場安全管理無死角,除了安全人員現場輪班監管的傳統方式外,項目團隊還采取了信息化手段。在主力船施工期間,現場全方位安裝監控攝像頭,施工過程實時傳送到監控系統,項目人員隨時掌握現場情況。
項目部還配備AI智能識別違章報警系統,一旦捕捉到未按要求穿戴救生衣、安全帽等違章行為,系統立即發出警報警示作業人員。項目部也可通過系統喊話現場安全責任人,立即整改、實時見效,從而規范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保障。
多措并舉下,昌邑海上風電項目部圓滿完成施工任務。項目建成后,將形成水上水下立體開發利用新模式,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海上“風電+牧場+光伏”融合發展樣板,構建“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的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