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干散貨市場新造船訂單匱乏,日本造船廠難以從今年日元貶值優勢中獲利。
日元兌美元跌至32年來的低點,日元的暴跌傳統上會給造船廠帶來提振,使其能夠從以美元計價的新造船合同中賺取更多的本國貨幣。
為利用貨幣市場的劇烈變化,部分日本造船廠采用“首重式”付款方案(top-heavy payment)來銷售船舶。
如果提前接收高達30%的美元合同款項,日本造船廠能夠立即將美元首付款轉換為廉價的日元,然后就新造船的整體美元價格向船東提供折扣。
然而,國內通脹壓力導致鋼鐵和材料成本大幅上漲,這也部分抵消了貨幣優勢。
日元持續疲軟,也意味著進口船舶機械的成本上升。
日本承受著巨大的通脹壓力,商船三井首席執行官Takeshi Hashimoto則表示,船廠造船價格上漲將是“新常態”。
但船廠無法從匯率變動中獲利的另一個原因是干散貨合同數量的暴跌。
鑒于運費疲軟,加之環境監管面臨不確定性,使船東遲遲不愿下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