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象表明,中國企業正在全球的液化天然氣(LNG)油輪市場占據更多份額,國內外船東紛紛向中國造船企業尋求這種特種船舶。盡管長期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韓國船廠訂單已滿,但當全球越來越多的船東紛紛將訂單轉移到中國時,這說明,中國造船企業正在打破韓國壟斷該市場的局面。
根據航運數據提供商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s Research)的數據,中國造船廠今年贏得了45艘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價值約98億美元,約為2021年訂單價值的5倍。這使得,截至11月底,中國造船廠的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從21個增加到66個,占全球訂單的21%,價值約600億美元。
克拉克森研究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在此之前,中國造船廠建造的液化天然氣船只占全球現有LNG船的9%。顯然最新的數據表明,中國的船廠正在迎來創紀錄的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分析認為,原因包括:中國造船企業在技術領域不斷突破的同時,全球能源進出口格局不斷變遷。
從全球能源進出口格局上來看,一方面,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僅今年1月至8月,歐盟從俄進口的包括液化天然氣在內的天然氣總量減少了390億立方米。同期,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供應量年化增長近80%。這就導致歐洲買家對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與此同時,隨著G7(7國集團)制定并得到歐盟支持的俄羅斯石油每桶60美元的價格上限12月5日生效,歐盟還對俄原油的海運進口實施了禁運。根據價格上限,俄只有以每桶60美元或更低的價格出售原油,才能使用西方公司的出口服務、運輸和保險。
而由于全球普遍最大的航運公司和保險公司都位于西歐和美國,因此上限的制定者認為這足以限制俄羅斯石油的出口和運輸。然而,俄已再次重申表示不會向執行價格上限的國家出售石油。與此同時,亞洲市場的主要買家們呈現無視西方對俄石油價格上限,繼續采購俄能源的狀態。例如,印度能源部門已經明確表示,對西方航運和保險服務的制裁不適用于印度,印度打算使用非西方服務將俄海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等商品運往印度。分析認為,這也包括相關的油輪設備等發生的變化。
此外,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全球能源供應鏈受到沖擊,運輸成本也飆升至創紀錄水平。包括中國的天然氣交易商和船隊運營商在內的全球商家們紛紛確保航運的穩定性,這也促使全球范圍內新的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不斷涌現。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顯而易見的是,這也成為中國的船廠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增加的另一層原因。
再比如,隨著中國采購商對全球液化天然氣訂單更加多元化,相關油輪的需求也進一步旺盛。例如,11月下旬的消息表明,卡塔爾能源公司已經簽署了一份為期27年的協議,向中國石化供應液化天然氣(LNG),這是迄今為止時間周期最長的液化天然氣協議。卡塔爾能源公司將每年向中國石化供應40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就意味著,卡塔爾至少將連續27年向中國運送天然氣,總量高達1.08億噸。根據這一協議的總量來看,也推動了中國造船企業未來或迎來更多液化天然氣油輪訂單。
而最新的進展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能源領域的整體合作將進一步擴大,這包括原油,液化天然氣的采購,加強油氣開發、清潔低碳能源技術合作等。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結算石油和天然氣的進程也將提速。特別是上海期貨市場的原油人民幣期貨自2018年開始國際交易以來,已經取得了全球前三的成績,全球油市占比達到6%以上。
目前,上海已經與紐約、倫敦三地組成24小時連續交易區間,甚至美國交易員都持續緊盯石油人民幣期貨夜盤。而沙特等阿拉伯國家也發出愿意擴大人民幣交易石油和天然氣的多個關鍵信號。
此外,有跡象表明,在美元此前對伊朗石油出口發出金融限制過程中,伊朗持續將石油等能源類商品運往中國,這其中的交易相當一部分是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并且伊朗已經于數月前就正式宣布將人幣列為外匯貨幣,以替代美元的地位。
應該說,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國際結算過程中,人民幣做到了其他非美元貨幣都沒有做成的事。沒有美元就沒有石油的時代事實上已經正式宣告終結。因此,當貨幣與經貿同步擴大的同時,對包括中國的造船企業在內的一系列商家,都將獲得市場紅利。
商品咨詢分析師羅伯特松格(Robert Songer)表示,中國對液化天然氣油輪的需求還受到每年從美國運輸2000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推動,這是未來五年全球液化天然氣船隊將增加三分之一的潛在因素。
另有分析師稱,僅中國采購商就需要大約80艘船來運輸美國液化天然氣。在這個基礎上,一些船只還可以被用于其他貨物貿易。這些都將進一步推進中國造船業的繁榮。
而強大的本土造船能力有利于中國能源企業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還有助于更好地確保實現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燃料關鍵。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造船企業的優勢也不斷顯示出來。羅伯特松格對此進一步表示,韓國的成本上升,中國船廠變得更具吸引力。中國未來將開始建造更多船只,這是一個合理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