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我國在上海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郵輪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內部裝修和系統調試,預計今年底前交付。國產大郵輪的破冰,不僅意味著造船業最后一顆明珠將被國人摘取,同時,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萬億級市場也將開啟。
摘取造船業的最后明珠
因為設計建造難度極高,大型郵輪與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航空母艦一起,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的裝備建造能力和綜合科技水平,也是目前中國人尚未摘取的最后一顆明珠。
百余年來,世界范圍內僅有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等少數幾家歐洲船廠能夠設計建造大型郵輪。其背后原因是因為建造一艘大型郵輪難度非常高。
據中國船舶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德芳介紹,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與其他船舶的理念完全不同,可以說“一艘船就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大型郵輪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作為全球最復雜的單一機電產品,拿中國首制大型郵輪來說,全船共136個系統,2萬余套設備,2500萬個零件,4200公里電纜,350公里管系,450公里風管,超500家全球供應商為項目提供101個交鑰匙工程包,大約有5000多名工人現場作業,需要超過1200萬個建造工時才能完工。由于其結構的特殊性、工藝的復雜性、建造的艱巨性,以及全球性的供應鏈協同,對中國船舶工業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胡德芳表示。
中船嘉年華郵輪首席執行官陳然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目前,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已經完成全船貫通,并已轉入設備功能調試和內裝的階段,預計于2023年交付,開啟上海母港季,執航東亞及東南亞國際航線”。據了解,該郵輪總噸為13.55萬噸,基于嘉年華集團使用的Vista級平臺,總長323.6米,型寬37.2米,最大吃水8.55米,最大航速22.6節,最多可容納乘客5246人,擁有客房2125間。
據了解,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計劃5月底出塢。離開船塢后,還將于7月、8月開展兩次試航實驗,全面驗證郵輪的機械性能和舒適度,為交付運營打好基礎。
掘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
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交付將改寫目前服役中的大型郵輪都是國外生產的這一境況。當前,郵輪游的“卷土重來”也使人們對于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前景有了更高的期待。
郵輪產業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影響力大、覆蓋面廣、國際化程度高,乘數效應達1:14,屬萬億級產業。推動大型國產郵輪建造,一方面能帶動產業鏈發展,另一方面也能推動郵輪旅游進一步向品質化發展。
胡德芳說,郵輪產業以郵輪運營為龍頭、以郵輪研制為核心、以供應鏈建設為保障,涵蓋高端裝備、金融保險、交通運輸、港口運營、旅游觀光等眾多產業領域,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
資深旅游專家王興斌表示,郵輪的建造會帶動多個產業各個部門,從原料的生產到配件的配備,從重工業到輕工業都會有涉及,像在郵輪制造方面,會帶動郵輪系統集成、核心裝備研發、動力裝置、甲板機械、艙室設備、新能源清潔能源等。“對于我國來講,目前郵輪產業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真正的國產郵輪還是比較少,但隨著我國郵輪建造產業的發展,未來也會對相關產業有較大的帶動作用。”王興斌談道。
郵輪旅游是我國旅游消費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其獨具的海洋特色、體驗式特征為游客營造出獨特的生活方式,同時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一站式精致服務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實現方式,已納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自2020年1月至今,我國國際郵輪航線一直處于停航狀態。胡德芳建議,讓國際郵輪盡快復航,“在條件允許時,優先由中資郵輪公司恢復大陸至臺灣地區和中國至韓國航線,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服務于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同時鼓勵中資郵輪公司參與南海島嶼開發,開辟南海‘跳島航線’,形成新型旅游目的地,實現郵輪產業可持續發展,帶動內需消費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