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人員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約4000米處,通過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磁發射和接收裝備,進行了我國第一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剖面的實驗。整個剖面長度近100公里,共有16個接收測點,取得了質量較好的電磁數據。這次實驗標志著我國在復雜的深海地形條件下,大功率人工源電磁探測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
此次實驗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綜合地球物理科考船“實驗6”執行,這次探測實現了用一條地球物理剖面同時探測淺部地殼和深部地幔電阻率結構的目標,將顯著提升我國利用海洋電磁法探測海底地質結構和資源的實力。
“實驗6”由中國船舶黃埔文沖建造,該船于2020年12月18日交付,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首個獲批準并第一個提前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設項目,可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南海島礁區與深遠海及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是當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中的翹楚。
海洋電磁法是一種重要的探測海底地質結構的方法。目前,少數幾家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單位具備在深海中開展人工源與大地電磁法聯合探測的成熟技術和裝備。近20年,經國內多家單位研究學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在海底電磁場觀測、大功率人工源發射、電磁法海上作業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2023年8月18日,“實驗6”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南海西南次海盆實地科考任務,順利返回廣州。在45天的科考試驗中,“實驗6”號航程超過6000海里,克服極端天氣等困難,性能和質量經受住了重大考驗,最終完成了海底地質勘探、海水等樣品采集、地震監測等多項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