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國船舶701所發布訃告。
訃 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潘鏡芙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8日4時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潘鏡芙同志1930年1月出生于浙江湖州,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電機系,先后在華東電工局、一機部第二設計分局、一機部船舶工業管理局、國防部七院七〇一所等單位工作,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七〇一所三室副主任、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同志長期從事艦船總體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著名的船舶設計專家、導彈驅逐艦研究設計的先驅者、艦船科技發展的開拓者,為中國艦船研制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潘鏡芙同志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9年、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被國防科工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指導培養了一大批艦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潘鏡芙同志的逝世,是我國艦船研制領域的重大損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潘鏡芙同志! 潘鏡芙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23年10月12日(周四)上午10時在上海市漕溪路210號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 謹此訃告。 有唁電、唁函或代辦花圈者,請與以下同志聯系: 單位聯系人:徐 辰 電話:13661599926 傳真:027-88042076 家屬聯系人:潘麗達 電話:13501739441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 第七〇一研究所 2023年10月8日
潘鏡芙院士生平
潘鏡芙是我國著名的船舶設計專家、導彈驅逐艦研究設計的先驅者、艦船科技發展的開拓者,曾任中國船舶總公司七院七〇一所(現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了我國兩代四型導彈驅逐艦。他在艦船總體設計、全武器綜合作戰系統和電磁兼容等高新技術領域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成就斐然, 為中國艦船研制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1930年1月26日, 潘鏡芙出生于浙江湖州。7歲時,抗戰爆發,他在前往上海的逃難途中,看到外國軍艦在黃埔江上肆意橫行,內心受到深深觸動,從此立下了讀書造艦的志向。
1948年9月,潘鏡芙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1952年9月被分配到華東電工局工作。1953年3月因機構調整,進入一機部第二設計分局工作。1955年,到船舶工業管理局產品設計分處工作,開始涉足艦船設計。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7月,國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組建成立后調入七〇一所工作。
1962年,在我國第一艘65型火炮護衛艦研制過程中,負責電氣設計的潘鏡芙瞄準國際造船電氣系統發展趨勢,大膽提出并實現了在艦船上首次采用交流電制,使我國的船舶電氣設計跟上國際發展潮流。
1967年,潘鏡芙領銜主持051型艦的總體設計及相關技術攻關工作。他帶領多個科研單位、多學科技術人員,以系統工程理念攻克大量技術難關,不僅首次成功實現導彈上艦,而且將導彈、艦炮和反潛武器等單個裝備組成武器系統,大大提高國產導彈驅逐艦的技戰術性能,首艦導彈系統在靶場試驗中,四發四中靶船。由此拉開了中國海軍艦船系統工程設計的序幕。
20世紀70年代后期,潘鏡芙作為總設計師,率領研究設計團隊攻克了遠洋航行中油水補給等難題,為我國海軍編隊成功設計了指揮艦——051Z型“合肥號”導彈驅逐艦。
20世紀80年代中期,潘鏡芙同時擔任051改進型導彈驅逐艦和052型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并兼作戰系統總設計師。在051改進型設計中,他建議建立陸上試驗場,親自主持武器系統的對接調試,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在052型艦設計中,他繼續強化系統工程設計理念,強調全艦有機協調,綜合性能兼優,艦上武器和電子系統、設備首次組成作戰系統,實現海上作戰指揮過程的自動化。
退居二線后,潘鏡芙仍時刻關注著艦船發展和科技前沿動態,相繼發表了《二十世紀水面戰斗艦艇技術主要進展》、《21世紀水面戰斗艦艇發展的展望》、《新型驅逐艦研制中的經驗和體會》等一大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對我國新型水面艦艇的設計建造及核心技術攻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2年12月16日,潘鏡芙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議將“瓦良格”號改裝成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為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研制立項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潘鏡芙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獲國防科工委“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3月,主持設計的051型首艦濟南號導彈驅逐艦、052型首艦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入選“中國十大名船”。
潘鏡芙為人低調、淡泊、自律,以公平、公正、科學的辦事風格和理性、隱忍、大度的胸懷著稱。他一生熱愛學習、酷愛讀書,以“為學當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作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并勉勵子女與學生。潘鏡芙用他的一生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踐行著一位學者對知識持續的好奇和探索,也踐行著一名軍工科研工作者對黨和祖國的忠誠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