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最大的金屬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裝置日前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落成。該裝置由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劉長猛團隊研發,用于打造低成本、高性能的海洋裝備。團隊透露,將在渤海建設國際首個千米級海洋浮式平臺。此外,一個具有增材制造鋼板點陣混凝土結構的50米級浮式平臺計劃在2025年底下水。
“這臺巨大的‘3D打印機’,突破了懸空結構無支撐3D打印的技術難關,實現了大型金屬點陣夾芯結構的制造。”劉長猛說,相比傳統制造模式,這種大型金屬點陣結構3D打印新方法,具有設計制造一體化、復雜結構無支撐制造、輕量化等特點。
由北京理工大學打造的我國目前最大的金屬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裝置裝置的雙龍門設計是關鍵——一側龍門承載24個打印頭,負責點陣結構陣列式增材制造;另一側龍門安裝16個打印頭,為“4×4”陣列式布局,可實現非均勻點陣結構自由成形。目前,該裝置已具備驗收條件,正在投入試生產。
由北京理工大學打造的我國目前最大的金屬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裝置由它制造的設備將實現重量和成本的“雙降低”——“相對傳統船舶板材加筋結構減重了超30%,兼具減振降噪、抗爆防護等功能,滿足船舶、潛航器等海洋載運裝備的制造需求。”劉長猛說。團隊還針對海洋浮式平臺,提出并開發了一種低成本鋼板點陣混凝土結構,采用鋼板點陣夾芯結構填充低成本混凝土,可作為一種新型海洋基建材料。相對現有全鋼結構海洋浮式平臺,可顯著降低用鋼量,成本降低50%以上,兼具經濟性、穩定性和長壽命等優勢,在海洋浮式風電、深遠海養殖、海洋浮式機場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多年來,劉長猛帶領的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跨尺度增材制造團隊瞄準海洋裝備制造,研發極低成本、超大型增材制造技術和裝置。他透露,團隊計劃在2025年末實現增材制造鋼板點陣混凝土結構50米級浮式平臺下水,以驗證模塊化建設方法和耐海洋環境綜合適用性。
團隊還規劃在渤海建設國際首個千米級海洋浮式平臺,利用風能、太陽能、波浪能、氫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形成一個高效的海洋能源綜合開發平臺,為我國深遠海浮式基地建設提供保障。